粉色的杏花逐漸凋落時,四月的田野迎來了新一波更旺更持久的盛花期。起伏的山峰草木返青,山谷間的塊塊稻田里,色彩開始濃烈起來。青的是麥苗,紫的是紫云英,黃的是油菜花,如錦繡般迂回鋪陳,宛如一幅水彩山水圖。
漫水橋邊的小院里,開始有蜂蝶營營嗡嗡地造訪。先是石墻上垂落的幾株迎春,綻開嬌艷的黃花,很快半坡上的杜鵑花開成了火紅一片。車庫頂上,滿屋頂都是纖巧的金銀花藤,也結了密密麻麻的花苞。石墻邊的一蓬蓬繡球,枝葉長得有半人高了,枝頂是一團團繁復美麗的綠色花苞,還沒開放就已奪人眼球。小院里花木更盛,藤本月季、鐵線蓮和風車茉莉的枝葉在花架和竹籬間努力攀爬,也陸續掛上了累垂的花苞。
“這院子越來越好看了”偶爾姑姑過來,在院門前便會停留片刻,看著滿墻滿院的春色驚嘆。
隨后她便會掏出手機,左一張右一張地拍照。拍完后還會連發五條朋友圈,每條都是九宮格。然后欣欣然地看著文琳林芬等人給她點贊。自從佳慧教會她看朋友圈、發朋友圈,姑姑的閑暇生活突然變得異常豐富多彩了。
“媽,士貴把城里房子的客廳裝修成這樣兒了,你看好看么”
“親家媽您看,芬芬說今早帶了一十盒腐豆腐去菜場,半小時就賣光了”
“佳慧,琳琳說我拍的照片不如你拍的好看,來教教我”
四月中旬,菜地里的活兒終于告一段落。這時,佳慧收到了自己第一本書的稿費。十多萬塊錢的巨款讓全家人很是激動了一番。這筆外快到手后,佳慧干了件她一直都很想做的事在香樟樹下搭建一座木頭平臺。
她去年就想建這個木臺了。從春到秋,一年中有個季節,兩棵樟樹下的空地都是他們活動的重要場所。這里鋪著平整的青磚,擺放著一張小木桌。大家在樹下吃飯、聊天、納涼、干活,度過了很多愉快的時光。
但佳慧覺得還不夠。她決定把樹下的環境打造得更宜人。她從鎮上買了幾方防腐木,請了兩個工人,在樹下又量又鋸、又釘又敲,忙了兩天,修建了一座30公分高、米寬六米長的木制平臺。木臺從水泥曬谷坪邊緣,一直延伸到坡邊,把兩棵樟樹的樹干包圍在中間。做好后,佳慧又趕著細細地刷了一層木臘油。
木匠來建造平臺時,外婆還很不以為然,悄悄跟臥床的奶奶抱怨“我的慧慧喲,真不會攢錢,有點錢就喜歡亂花”但等平臺建好了,她攙著奶奶出來看時,兩個人都意識到,這木臺建得真是地方。等夏天到了,在臺上攤張席子納個涼,會是多么的方便、多么的舒服啊。至于孩子們就更不用說,她們簡直等不到木蠟油干透,就數次想爬上去打滾兒撒歡。為了不讓孩子和貓狗跑上去搗亂,佳慧不得不把他們統統趕到后林的小木屋里,免得把木蠟油蹭得到處都是。
等木材吃透了木蠟油,味道也散得差不多了,這天下午,趁著天氣暖和,佳慧在木臺上墊了席子和被褥,把奶奶扶到樹下來,讓她在這里躺會兒。奶奶側躺在樹下,立刻充分感受到了外面的美好。她隨時都可以跟干活兒的外婆說說話,還可以看看院里的花草樹木,這可比在房間里強多了一個人在房里又無聊又氣悶,跟坐牢差不多,這幾天她真是躺得夠夠的了。
老人的尾椎骨已經好多了,但還是不能久坐。她在樹下躺一會兒、坐一會兒,逗逗貓狗,再跟外婆一塊兒擇擇菜,一下午就過去了。等晚上孩子們放了學,都脫了鞋爬到木臺上,幫老人捶腰捶背,說笑解悶,時間就過得更快了。
忙碌的四月漸漸到了尾聲,地里該栽的菜、該點的瓜都已經種上了。廠里的第四批香菇也已經采摘完畢,工人們正給新生產的幾萬支菇棒點種。等點完了種,這些人就要回家忙春收春耕了。
四月底是佳慧十歲的生日,這天,在城里給文佳裝修房子的姑爹也趕了回來,大清早和姑姑兩人背了一簍菌子來到漫水橋邊的小院,要給佳慧慶生,順便看望奶奶。
奶奶現在已經能夠四處活動了,看到女兒女婿帶來的菌子,很是歡喜,說“今兒中午正好加個菜,吃老母雞燉菌子上回你拿來的那只母雞,一直放在冰箱里,還沒舍得吃咧。”
姑爹笑道“好,今天我來做飯,讓我們的壽星好好歇一天”
“佳慧和親家太太都歇一天”姑姑也說“媽病了這一陣,把她倆都忙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