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一個合適的花卉苗木基地進行合作,這聽起來似乎容易,真正實施起來,佳慧才發現困難重重。
她自認為自己不算太挑剔,但在跑了幾家花苗基地后,佳慧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第一個合作商家找了楊家花肥廠,真正是走了大運。首先是廠家產品質量過關,其次是雙方對合作的意愿一致,最后對方還對電商具備基本的了解,三者缺一不可。
而在找花苗基地時可就沒這么幸運了。她在網絡上粗粗聊了幾家,沒找到合適的合作對象,最后又把眼光放在了平安市。之前在花卉苗木市場買樹苗時,佳慧曾加過幾個店主的微信,這時候跟他們聊了聊,又開車去實地踏勘了幾家,發現條件都不夠成熟。
有兩家基地,總占地才二三十畝,花苗的存量放在平安市賣一賣還差不多,擱網上賣的話,半小時就得下架。另外兩家基地倒有一百多畝,但老板從來沒做過電商,都是承接了市里各種綠化工程。零售,尤其是放在網上零售,在別人看來純屬小打小鬧,根本不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研究。還有一家基地的老板對她說的這種合作模式倒是很感興趣,但深入地聊了會兒,佳慧發現,對方對網店的印象是“坑一筆算一筆”,反正買家遠在外地,總不能跑到平安市來打人。像這種人就根本沒有深入聊下去的必要了。
佳慧倒也不著急,每天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打理公主號內容,偶爾出門一天半天的,到各花卉基地看看,順便買幾盆回家,就當四處游玩了。
時值秋冬,家里花草依舊繁爛。園子里最耀眼的當屬各種菊花了。水渠邊,金黃色的小野菊密密簇簇,開成了一大片;小路旁,各類品種的菊花開得比拳頭還大,花瓣有管瓣的,匙瓣的,也有平瓣的,或粉紅或深紫,和盛放的太陽花、灌木月季在路邊各自爭奇斗艷。
入冬以后,小院里的秋辣椒、秋茄子、秋黃瓜都被砍了秧子,重新翻過一遍地后,又種上了各種越冬作物。這些活兒,都是佳慧在寫公主號和帖子的各種間隙里,和奶奶外婆慢慢干完的。地里不僅撒了他們自家積的肥,還拌了好些楊樂樂寄過來的有機肥。施過肥的土地尤其疏松肥沃,不管種什么都長得好。菜園照便是分成了不同地塊,有的排著一行行大蒜頭和小蔥瓣,有的撒著菠菜元荽和生菜籽。靠木槿籬笆的那一邊,起了幾條高高的土壟,在一個天氣晴好的周日里,佳慧和兩個孩子一起栽上了草莓苗。
這樣的收獲季,奶奶和外婆當然少不了要做各種干菜。曬谷坪上,圓竹箕上每天都曬著各種瓜干和菜干。由于慧慧小吃攤的出現,今年新收的紅薯、紫薯、竽頭和南瓜消耗得很快,但當最后一批紅薯收上來時,奶奶仍然蒸了佳慧愛吃的紅薯干。三蒸三曬后,一塊塊琥珀色的薯干用塑料袋密封起來,吃的時候拿一袋,又甜又有嚼勁,最受年輕人的歡迎。
菇廠里,第一批冬菇也已經開始采摘了,和去年一樣,姑姑和姑爹帶著他們熟悉的老班底,每天清晨就到了廠里,一群人緊趕慢趕地采一批菇,中午姑姑就在廠里大灶上燉個排骨干豇豆,熱氣騰騰吃完了,稍事休息后就接著干。到晚上,新摘的香菇被裝進袋子里,等第二天清晨兩三點,馮小河穿著軍大衣,開車把它們送往市里各個檔口。
天氣一天比一天冷,家里人人都忙,佳慧精力趕不過來,本想將小吃攤暫時歇業的,奶奶和外婆卻舍不得每天百來塊錢的收入。兩位老人每天掐著點,輪換著做各種她們拿手的吃食,奶奶的油酥火燒、糖酥餅,外婆的茴香小油條做出來也同樣受歡迎,每天少說能賺個七八十塊錢,讓兩位老人非常滿足。
十二月中旬,正好一季香菇采完,秦孃孃給佳慧打電話,說劉子健馬上過生日了,要請她們全家周六到家里來玩。到了那天上午,佳慧便烤了幾大盒蛋黃酥,開車帶著奶奶外婆和兩個孩子,去秦孃孃家赴宴去了。
秦孃孃一家在鎮上的房子是幢兩層半的小樓,前面也有寬敞的院子,水泥地坪的邊沿有小花壇,里面種了蔥蒜和耐活的百日菊,開得也很繁盛。秦孃孃邀了陳娜母女和媛媛母女,孩子們到處跑著玩著,大人便坐在院子里,邊曬太陽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