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村民免費的技術支持,一來香菇廠本身就有這樣的需求,畢竟即使是工作最為簡單的采摘工,也需要了解什么樣的香菇可以摘,什么樣的香菇要留。到時來廠里干活兒的多半是附近村民,提前進行培訓,才不會臨時抓瞎;二來,上灣村本來有種香菇的傳統,但是土法裝袋殺菌太麻煩了,消毒還不徹底。通過技術培訓,他們也能了解自動流水線生產出的菇棒品質好在哪里,就一定會有人選擇直接從香菇廠購買菇棒,在家進行培育和采摘。香菇廠除了自己雇人種香菇,還可以賺賣菇棒的錢。哪怕一根菇棒只賺一塊錢,數量多了也是筆生意。
所以說此時就要想方設法調動農戶種香菇的積極性。村民們不是沒技術嗎廠里教;沒棚子怎么辦廠里有簡易大棚免費用;種出來的香菇怕不好賣廠里出價回收。菇廠能從中賺點差價,村民也能賺錢,這就是雙贏。
“這可不是我想出來的。”面對佳慧的夸獎,馮小河倒也沒有一味驕傲,解釋說“人家東省的菇廠早就有一整套的流程。我們直接拿來利用,少走多少彎路”
第二天,兩人都各自提著電腦包,分頭出去講課。馮小河到上灣村,佳慧則去了石橋南村。可容納一百多人的大會議室里坐得黑壓壓的,大家都在七嘴八舌講話。張書記請佳慧、李老師和他一起坐到主席臺上,開始講話前,他吹了吹麥克風,會場上便安靜下來。
張書記這才把改造工作作了介紹,又說“前段時間大家也看到了,我們村的李克文老師和從海市回來創業的羅佳慧兩位同志非常辛苦,兩人跑了半個月,才拿出了這個改建方案,請大家接下來好好聽下面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有請小羅給大家講一講”
佳慧便打開t,投在白墻上,剛說了個開頭,提到要集中建豬圈時,下面就嗡地一聲炸了鍋。村民們都紛紛議論起來。張書記趕緊亮出他的大嗓門“安靜,都聽講聽完老師的,再聽你們說有你們說話的時候后面那幾個聽到沒有我看誰還在講”
經過他這番整治,會場上才安靜下來。佳慧接著往下講,整個過程中被打斷了好幾次。她不由心生感嘆,農村工作是真不好做啊。
看得出來,石橋南村所有的人都對改建工作充滿期待。但大到重修豬圈,小到修垃圾池,都有人提出不同意見。有嫌修得太遠的,說自己扔垃圾不方便。有人卻嫌修得離自家近了,到時垃圾放在那兒太臭。新橋改了地方,也有幾個人質疑,她們的家在老橋這邊,原來過橋就到了家,建了新橋后,自己離停車場倒遠了,便也亂紛紛地問為什么不把老橋改成新橋等等。
面對村民的質疑,佳慧也作出了解釋,但是會場太大,有時還需要靠張書記來彈壓。他嗓門大,對著麥克風吼幾句,那些議論的人便不再作聲了。
一場講解下來,佳慧嗓子都啞了,散會之后,姑姑上臺瞪張書記,說“給你寫了這個規劃就不簡單了,還要負責給你講看把我們家孩子累得啥樣兒了下回您自家上去講”
“沒事沒事”佳慧邊喝水邊笑,說“就是下面意見太多,不曉得聽誰的。”
李老師說“在農村搞工作,首先一條,嗓門要大。你要是多講兩場,你也能練出來。”
佳慧在石橋南村吃了頓午飯,嗓子竟然真的沙啞了。于是第二場張書記便親自上場了。佳慧幫他操作t和投影。她驚奇地發現,張書記雖然外表像個大老粗,但是記性很好。他就聽佳慧講了兩場,就能對應著圖片把整個改造內容介紹得差不多。中途還有余力整頓會場秩序,和持不同意見的村民展開舌戰,讓佳慧大感佩服。
動員會開完之后,村里就開始改造了。現在地里的活兒不多,搞基礎建設正是時候。一車車磚和砂石水泥拖過來,堆在空場地里。村里一家出一個勞動力,組織去挖溝。又把會泥瓦活的村民組織起來,給各家各戶在屋后砌三格化糞池。
佳慧有時間時,便過去看兩眼。但進入三月后,她就顧不上那邊了,網店的花肥生意漸漸好起來了,每天都有人咨詢問價。地里也要開始育苗,還要寫公主號,每天也忙得不可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