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六條就是六個尋礦的套路,漢末都是用‘管子六條’來尋礦。
這六條出自戰國時期的《管子·地數篇》。
它總結了一些礦床中礦物的分布規律,指出可以根據礦苗和礦物的共生關系來尋找礦床。
從戰國開始一直沿用至今不曾改變。
但這一刻,好像出現了重大變化。
一個年輕人,拿出了全新的尋礦理論,聲稱已經用了千百年的理論都是垃圾。
這讓三位大師根本無法接受自己是垃圾的現實。
我們可是公認的大師耶。
我們學了半個世紀的技術,而這技術是傳承了千百年的,竟然他喵的咔嚓成垃圾了?
豈不是說,歷代前輩大師都是在用垃圾找礦?
就算面對是主公,大師們也憤怒了。
紛紛向袁譚看去。
你總結了一下就認為自己是大師了嗎?你這樣裝逼真的好嗎?
雖然圣人們也是總結諸子百家后成圣,但你這個小年輕以為自己是圣人嗎?
三位大師碰頭討論了一下。
“那么,我們就挖吧!”
“挖不出來的話,看他的顏面何存!”
“也讓他知道知道,也許韜略文學能無師自通,但挖礦的話,根本是不可能的!”
“找礦的話最需要的還是經驗,他這歲數能有什么經驗?”
這時候,一位弟子怯怯走了出來。
馬老望著這個心愛的關門弟子,“小林,你可是有話說,但說無妨?”
小林這才說道:“恩師,二位大師,你們是不是想多了?主公只是看了幾本書后,亂挖而已。”
嗯?
三位大師對視一眼后,不約而同的大手一揮,“開始挖吧,全力以赴,盡快讓主公見到他的成果。”
袁譚便發現,三位大師渾身的氣勢跟剛才完全不一樣了,個個負手而立,傲然的神情看著自己。
我去!
袁譚卻是無法釋懷,他本來是并不像裝逼的,還好心好意教導眾人后世先進的技術。
但看起來,三位大師反而要在他面前裝逼,要打他的臉。這樣的話,袁譚說不得要讓他們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裝逼了。
此刻,沮授謹慎的目光看著袁譚,心里就在想,主公,這里真的有礦嗎?我怎么一點底氣都沒有呢?
于是乎,營房安置下來,近百人開始挖礦。
精英的礦工們個個憋著一口氣,立誓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挖下去一百丈,好讓主公知道根本就沒礦。
主公你牛氣這我們不否認。
但想要在我們礦工面前裝逼的話……。
這是您這樣身份高貴的人,根本無法觸摸到的領域。
別看我們只是礦工,但這個領域的話,只有我們說了算。
場面逐漸熱火朝天起來。
說起古代的采礦,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對石器材料的選取。
后來,隨著冶金業的興起。
采礦、選礦技術也逐漸發展起來。
春秋時期已經使用了立井、斜井、平巷聯合開拓,初步形成地下開采系統。
而到了戰國至西漢時期,開采系統已相當完整。一般的露天開采、地下開采、井巷支護、巖石破碎、井巷通風,等等等等基本完善。
到了東漢時期,那就更加完善了,立井深度200米以下完全沒有問題。就算遇到地質問題,也完全可以斜巷后繼續階梯式向下延伸。
巷道支護堅固,人可以直立行走,掘進斷面達5米以上。
第一天。
袁譚熱情的邀請三位大師來自己的大帳用餐。
他還是很愛護這三個老頭的,今后尋礦找礦,培養高級礦工,全靠他們這樣的大師了。
“找到礦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