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第一次理解了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
但孫權不是孫策,也未必能有孫策那般寬闊的心胸,能容得下鎮疆的大將。
孫權接過幼燁遞過的汗巾,將身上的汗擦拭后,穿好衣裳,一眾人走入主帥的營帳之中,“有將軍替我孫家鎮守南境,孤信得過兄長,也信得過將軍。這么些年,海昏六縣平順,山越始終不敢來犯,是將軍的功勞。
也正因為如此,孤此番前來,帶了幾位將軍和都尉前來,就是想向將軍請教治理山越之法,還望將軍能夠不吝賜教。”
太史慈和帳下諸將對視了一眼,心中都在暗暗揣度孫權的意思。
曹操剛借天子之名封了太史慈為揚州刺史,沒過半個月,孫權就出現在了海昏,要說孫權單純就是為了請教山越之事而來,這無論是誰都不會相信。
這是一場彼此都心知肚明的試探,太史慈知道,孫權也知道太史慈知道。
太史享正想出聲說話,卻被太史慈一個眼神勸退,只好把話憋了回去。
孫權此次出行帶了魯肅、諸葛瑾、陸遜和黃蓋,當然還有準備外放的幼煣。
黃蓋是諸將之中最年長的,論起資歷來,比太史慈還要高一些,在孫家的所有將領之中算是非常有威望的,他見其他人都不敢開口,便索性第一個出聲詢問。
“如今老夫轉任石城縣,石城縣的山越以周遺余部為主,這個周遺藏匿至何處,無從可知,行蹤也在諸縣之間反復輾轉,線報所報也有錯謬遺漏。想請教太史將軍,可有何法能查到周遺下落?”
黃蓋之所以拿此事詢問太史慈,也是因為當年太史慈在丹楊蕪湖為山寇之時,與周遺與其父多有交際往來,甚至他曾有耳聞,周遺年幼之時,周父常把周遺交給太史慈代管。
有傳聞說周遺的許多本事都是師從太史慈。
果然太史慈聽到周遺的名字,眼神里也略有所觸動。
半晌后,太史慈問,“敢問黃老將軍,如今石城縣的攥史之中可有兩位喚作劉昶和文委的?”
“是。”黃蓋答是,這兩位攥史無論是能力還是為人在石城縣中也都十分有口碑,因為黃蓋專任石城縣之后,十分重用此二人,尤其是其他官吏十分難以約束的情況下,他還任命了此二人主管各部門的主要事務。
“此二人正是周遺留在縣衙之中的耳目,若此二人不除,將軍便不可能真的找到周遺的下落。”太史慈道,“山越四處流竄,與山巒地形有關,也與諸縣之間消息不同、政行不一有關。
其實山越寨內皆有耳目藏于縣中,有商販、平民,對于縣衙各官員的動向了如指掌,又是單是一碗早膳便能知道縣衙之內的各樣決策,以制定方式通知寨內,早做預備。
且各寨之間時常也會互通有無,若遇這縣縣尉帶兵圍剿,那縣縣尉若沒有配合,各寨之間也會互相打掩護,在各山之間相互流竄。
海昏六縣之所以能平順,也是因為縣衙之內需要扎好自家的后院籬笆,甚至六縣政行一致,方能壓制山越不敢來犯。”
換句話說,太史慈自己就曾是山越頭頭,山越之間要用的把戲也好、暗語也好,瞞得過別人,可瞞不過太史慈和他手底下的一群人,讓太史慈來治理山越,可不就是一抓一個準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