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卻道,“他們老了。”
張昭、秦松等人年紀老不老的,喬瑋不知道,但對于年少意求進取的孫權來說,張昭的心氣的確是跟不上孫權的野心了。
“子布、文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啊!”
孫權想在這個節骨眼上奪取荊州,無論是為父報仇還是想要擴大江東的影響力好向漢室謀求更高的爵位官職,其實都只是表面的訴求。
而內里,孫權的心思早就不滿足于只是占領江東或是荊州之地。
他要的是這個天下。
這個野心,魯肅一早就看明白了,所以當年的“榻上對”,魯肅提出孫權要和劉表、曹操三分天下的戰略之后,孫權才會如此倚重魯肅,無論何事都會和魯肅商議。
而如今,時勢變化,魯肅也提出了新的“榻上對”,劉表外強中干,已然不足為懼,孫權應當西向入荊州,然后與曹操劃南北分治。
此話,孫權深以為然。
天下英雄,當初劉表還能勉強算半個,如今孫權以為對手的也只有曹操。
無論是用兵還是治國,這天下無人能出其右,也難怪當年許劭見到曹操之后,對其評價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孫權想要爭一爭這個天下,將來定然是要和這位可敬的對手碰上一碰。
一想到將來要和曹操交手,孫權的心里便忍不住生出許多興奮。
而張昭等人的算盤也逐漸顯露出來,張昭能支持孫家占領江東,成為一方諸侯。
可他卻要坐江東而觀天下成敗之勢,不敢支持孫權進取以爭天下。
若將來孫權真的和曹操正面對上,都不必多說,張昭等人便是第一批站出來主降好到曹操面前換取高官的人。
孫權是真的有些心寒,在如今那些主守江東觀成敗的人中,對于誰站這樣的立場,孫權都不覺得有什么可奇怪的。
唯獨對于張昭,孫權是有些心寒的。
張昭對他來說,有些亦師亦父的威嚴和情分,可到頭來,這個師者不但對孫權毫無信心,甚至二人都不是一條心的。
這么多年的敬重和信任,最終換來如此“不堪一擊”的忠心。
張昭和秦松本就是徐州名士,當初孫策留下的幕僚將軍之中更是不乏北方人士。
若江東不能成事,他們大可北上降曹,而江東本地的世族更是無傷大雅,無論哪一方贏了,想要治理江東之地,最終還是要啟用江東世族子弟。
但孫權不同,江東輸了,他的下場便只能自刎認罪于列祖列宗了,無論是自愿還是被迫的,都是一樣。
而張昭、秦松等人顯然完全沒有為孫權考慮過后路。
這就是世族。
而孫權的處境,也只有魯肅能夠全然共情,魯肅并非名門世族出身,無論到劉表還是曹操處,都不會得到重用。
所以,對于孫權來說,眼下竟也只有魯肅是真正的“自己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