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提前組建了團隊,但是從王宇到郭媛都把這次收購看簡單了。
這也從另一個側面暴露了王宇現在面臨的瓶頸,他在前期使用了太多的“自己人”,憑借著重生的信息差,硬靠著從海外金融市場薅羊毛薅來的海量資金堆砌出了一個商業王國。
這個商業王國在當下的國內還能呼風喚雨,可一旦放出去遨游國際市場,立刻顯露出稚嫩的一面。
說句不好聽的話,就引擎科技現有的公司組織架構,股權模式,放到歐米市場那些專業人士眼里簡直就是幼稚的可笑。
這次歐寶收購事件未來還會遇到更多的問題,將會暴露王宇構建體系的很多缺陷。
是壞事,也是好事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王宇可能不再會去做細節管理,他會把主要精力放在查漏補缺上,尤其是涉及到體系短板這一塊,只有把基礎夯實,引擎科技才有出海博弈的資格
當然這是后話,目前的王宇只是隱隱的感到這方面的需要,還沒有急到必須立刻就需要改變的地步。
“歐寶那邊兩個條件是什么”
通話在繼續,說完通用總部的三個條件,王宇問起了歐寶提出的兩個條件的內容。
“首先就是保障方面。”
郭媛回應道“歐寶方面認為這次收購即便達成,在德國這邊不應出現大面積裁員以及降薪事件,這個必須列入談判內容里面,并且要簽入協議里。”
王宇并不意外聽到這個,同時也很頭疼。
要知道歐米的工人福利制度是相當高的,高也就算了,關鍵是他們工作的效率和華夏完全是兩個概念。
重生前世記憶里的福耀玻璃、臺積電等赴米建廠的企業哪個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出問題的
早些年歐米企業還有技術壟斷,能產生超額利潤來供養這種體系,可是隨著華夏制造業的崛起,很多技術壟斷不復存在,一些工業產品價格被打到地板上,超額利潤不復存在,他們的這種體系自然就支撐不下去了。
這也是歐米產業向亞洲轉移的原因之一,尤其是米國,轉移到工業已經空心化的程度。
就以船舶制造為例,八十年代的時候,米國造船行業每年還有八十幾艘的訂單,可是進入九十年代之后,除了軍用訂單,民用訂單就直接降到了0這個數字。
于是在王宇重生前的那幾年,全球三分之二的民用船舶訂單全部被華夏制造占領。
關鍵是國內的造船行業利潤低到讓人不敢置信,而米國僅剩的船廠用天價的賬單生產著軍用船只。
就米國造船工人的工資標準,哪一家華夏造船企業敢去米國投資建廠
歐寶上層也懂這個道理,研發中心他們不擔心,關鍵是生產中心,他們生怕來自華夏的收購方不愿意承擔總部這邊現有的最大包袱,直接把生產中心遷移到華夏去,那里的成本可要比德國便宜太多了。
“第二點呢”
沒有在電話里和郭媛詳細討論這個,畢竟正式談判還沒有開始,而且王宇原本就沒打算打動歐寶總部這邊。
“第二點涉及管理層方面。”
郭媛那邊的聲音越來越小了“歐寶方面提出了文化差異,認為即便是達成收購了,也不宜往德國總部這邊安置過多東方管理高層”
之所以聲音越來越小,是因為郭媛也覺得這一條太過分。
企業都給你收購了,還不允許我過多的管理你這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