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們得到了糖果,歡笑嬉鬧著離去,他們專程來領糖果,果然如小伙伴說的那樣能領得到。
灰勉從齊仲斌衣衫后領處探頭,對于這兒歌也有些在意。
“齊小子,跟上去問問”
“嗯”
齊仲斌本就有此意,自然不會直接離去,而是跟上了那些孩童。
那些孩童一邊鬧騰一邊唱著兒歌,隨后進入一條巷子,然后全都在巷子中坐下,開始拆油紙糖衣,帶著期待品味糖果。
這種糖果其實主要就是麥芽糖,都是大塊糖上用鏟刀鏟下來的,店家將油紙撕成小塊,裹起來方便孩子帶走。
“哈哈哈,我這個好大”“哎呀,我的比你小”
“我的都碎了”“好甜”
“哈哈哈哈”
孩子們得到糖果都不舍得一下子吃掉,一點點舔著油紙上的碎末。
好笑的是明明都是啃一小點一小點的吃,卻總是想要保持糖的大塊完整性。
這時候齊仲斌也走入了巷子,手中多了一把山楂,而山楂的來源自然是灰勉。
齊仲斌湊近笑著問了一句。
“你們這些小娃娃倒是唱得朗朗上口,這歌謠是從何處學的呀”
那些小孩童紛紛看向齊仲斌,見到是個慈眉目善的老爺爺,便有開朗一些的孩童回答道。
“和別人學的啊,我們都會呢”“對啊,都會呢”
“哦學了多久了”
“忘了”“反正早就會了”
齊仲斌問不出個所以然來,便也不再多問,這些孩子也不知道什么事,只是覺得譚記發糖就唱這兒歌還是好事呢。
別說是小孩了,尋常百姓其實也并沒有覺得如何不妥,哪怕也懂得財不外露的道理,但是譚大官人可是天上的人物,和升斗小民怎么能一樣的,這自然是夸贊。
這么想著,齊仲斌還是攤開了手。
“來,這是山上得來的山楂,一人兩個,吃山楂配著糖,就和吃糖葫蘆一樣呢。”
“哇”“哦太好了”“謝謝老爺爺”
孩子們聚過來,一陣搶鬧,不過最終倒也還是一人兩個,只是有人搶到的比較大,有人的比較小。
這似乎只是進入京城的一個小插曲,不過齊仲斌和灰勉卻都留上心了。
畢竟譚元裳可算不上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人物了。
自庸明宗時代起,甚至庸明宗太子時期開始,譚元裳雖然沒有當官,但即便是對于整個大庸朝而言也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大助力。
都不用細數什么賑災勞軍,光是譚氏在商界的地位和影響力,以及海陸開辟商道的功績都不小了。
也不清楚譚元裳本人知不知道兒歌的事情。
齊仲斌出了巷子之后就掐算了一下,奇怪的是以那兒歌起卦,對譚元裳自然是不利,但以譚元裳三個字起卦,卻又給齊仲斌一種十分穩固的感覺。
這實在難言什么明顯的吉兇,只不過齊仲斌畢竟對譚元裳的了解比較少,條件并不充分,或許得看一眼本人能見其氣數才行。
不過雖然對于譚元裳命數變化算不清,卻也知道他此刻并不在承天府。
“走吧齊小子,咱們去找個地方吃東西你身上總共還有多少銀子”
“三兩多一些吧。”
“哈哈哈,不少啊,走走走,去找個好一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