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靠天吃飯,面朝黃土背朝天,全靠老天爺賞飯吃。今年風調雨順,什么自然災害都沒有,各地糧食豐收,市面上糧食充盈,會造成谷價下跌。”
“要是來年到處去都是天災,自然災難頻繁,造成糧食減產,就會造成谷價上漲,這就是谷賤傷農,米貴傷民的根由。”
“而且農民經常有青黃不接的時候,農作物還沒有長熟,家里就斷糧了,無奈之下就只能找人借糧,鄉里的地主就會讓他們用土地做抵押,形成了高利貸。”
“運氣好的時候,農民通過來年的豐收還可以償還。可一旦運氣不好,突然遭遇天災,造成糧食減產,無力償還債務,他們的土地就會被地主收走。”
“王安石認為鄉里的地主通過借貸,大量兼并百姓的土地,讓百姓要么成為無地的流民,要么就只能成為大地主的佃戶,這并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他干脆讓國家放貸,以較低的利率,讓官府借錢給農民,幫助農民渡過難關,等到來年豐收的時候,就把錢再還給官府。”
“聽上去是不錯,而且官府也不會讓農民以土地抵押,如果形成良性循環的話,確實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問題在于王安石沒有把吏治搞好,導致下面的歪嘴和尚太多,最終把青苗法這個好經給念歪了。”
“一個政策要推行下去,必然要經過各層官員。但到了宋神宗時期,北宋的基層官員已經爛透了,有貪官污吏者、有尸位素餐者,甚至還有只著眼于政績者。”
“比如說某地風調雨順,百姓并不需要這個借貸。當地官員為了政績,強行推下去,搞得天怒人怨。”
“還有地方,地方官員肆意提高利息;王安石規定是兩成利,當地官員就多加幾成,多出來的自然落進了那些官員的口袋。”
“史料記載,最夸張的有地方官員把利率直接提高了三十五倍,原本兩成利,竟然要還七倍的借貸本金回來。”
“顯然宋朝地方官府實在是太溫柔了,明明可以直接搶,卻還要定個名目,他真的,我哭死”
“更有甚者,干脆與當地豪強勾結,欺負百姓不識字,在契約文書上動手腳,故意不收百姓的還款,拖延時間,等到時間一過,就說百姓不還錢,然后奪走他們的土地,嚴重加劇了百姓的負擔。”
“有如此大的執行問題,再好的政策也是白搭。”
“那么吏治問題根源在哪呢還是宋朝冗官問題,底層碌碌無為和貪官污吏太多,導致青苗法根本不能順利執行。”
“所以要是范仲淹時期把吏治問題解決了,讓基層官員效率更高、辦事能力更強,也不至于在王安石時期,因為地方執行力的問題,變法徹底失敗。”
“這就是為什么我說范仲淹的方向是對的,王安石的方向是錯的原因。”
“要想解決問題,根本還要先整治官吏”
說到最后,趙駿已是慷慨激揚,聲音貫穿房屋,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三冗問題根深蒂固,非一時一日,就能夠解決。
而要想根治,就得一步一步來。
先從哪一步呢
自然是吏治。
政策要靠下層官員機構運行才能推廣。
如果底層權力保持腐敗懶惰,再好的政策也是白搭。
所以趙駿才認為范仲淹的方向是對的,先把基層官員的問題處理好,其它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不愧是后世人,趙駿看待問題的深刻是他們遠遠不如的,也只有這樣的后來者,才能總結出改革失敗的原因。
那一瞬間,包括宋仁宗趙禎在內,眾人看趙駿,都像是在看一位思想卓越、對社會構架認識極深的改革家,在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大宋,正需要這樣的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