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肆意監聽百官,誹謗歪曲,也是正確的”
王隨皺眉道。
“這怎么能不是正確的呢權力需要監督,國家的安全也需要得到保證。而且你們說誹謗歪曲就是誹謗歪曲嗎皇城司作為特務機構,就有權偵查一切情報,并且一定要遍布全國,甚至遍布海外。”
趙駿堅持說道“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了解官員們有沒有貪污腐敗,有沒有欺壓百姓,魚肉鄉里。我們才能了解百姓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西夏都知道找內奸來了解我們的情報,我們卻在西夏和遼國沒有探子,這合理嗎”
“那也不該讓皇城司擁有隨意抓捕之能,你可知道他們會害了多少人”
“不錯,權力確實需要監督,但有御史和諫臺就足夠了,并不需要再有皇城司皇城司的存在,只會讓大宋變得更加混亂。”
“如果單靠一個皇城司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話,那你之前還說大明有錦衣衛、東廠、西廠,不一樣的滅亡了”
“是啊,依我之見,還是應該在全國各地增派御史行里即可。御史和諫官監察百官,這就足夠了。”
幾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地訴說,核心思想依舊是不打算給皇城司權力。
這對于原本官僚體系來說,會造成巨大的沖擊。
“呵呵。”
趙駿聽了冷笑起來道“你們可真有意思,讓貪官污吏查貪官污吏,讓自己監督自己”
王曾不滿道“趙駿,如今朝堂正直的御史、諫官不計其數,他們也一直在履行自己的職責,彈劾不法官員,怎么能說是自己監督自己呢”
“趙諫案、崔白案、苗文案、李思案”
趙駿一口氣說了十幾樁大案,然后笑道“這些都是我在皇城司看到的舊案,而且還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案子還沒看完,里面參與的御史、諫官,涉及開封府、地方知州、通判、推官、縣令怕是不下幾百上千人了吧。”
他說的都是真宗朝早期查的案子。
宋朝士大夫共治并非一開始就是如此,而是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從趙匡對待士大夫比較嚴厲,到趙光義和趙恒早期,略微寬松,但還算管得緊。
所以趙恒早期還是干了不少大事,比如查處貪官污吏。
像趙諫案,涉及到的官員達七十多人,什么御史、諫官、開封府推官判官罷免了一大堆,甚至還殺了幾個。
但到了趙恒晚期以及趙禎時期,對官員的態度就非常寬松,甚至下詔公然免除貪官污吏的罪過。
特別是趙禎,以前還做做樣子,把犯罪官員都降職,之后連裝都不裝了,就算證據確鑿,也往往會包庇為主,除非朝野弄的動靜太大,否則一般會既往不咎。
從這里就能看出來為什么史料當中,在趙光義和趙恒時期還能記載有不少貪官污吏被查處的記載,而到了趙禎時期就少了許多。
不是因為貪官污吏變少了,而是t的這些貪官污吏不再被查或者被皇帝給包庇,根本不當成貪官污吏來對待。
因此到了仁宗朝官員欺壓百姓、魚肉鄉里,隨意用刑罰殺死、滅門、凌辱民眾就變成了常態。
也難怪在史料沒有那么多詳細記載的情況下,范仲淹、蘇軾、包拯等正直的人會紛紛感嘆天下貪官、奸官、惡官何其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