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夷簡說道“要是我們一開始就全力支持趙駿,他也不會變成現在這樣。”
“那當初又是誰說趙駿還年輕,還需要歷練,讓他進的官場”
“是我沒錯,但這難道不是事實嗎”
“還記得我們當初說過的話嗎他要歷練,還是需要我們協助。”
“你的意思是”
“我想再奏請官家,讓趙駿干脆來政事堂,這樣將他留在我們身邊,就不會再有心思去做別的事了。”
“你想多了,趙駿不會留在政事堂,現在看他的手段,殺伐果斷,以雷霆之勢掃平了開封府,你覺得他還需要歷練嗎”
“說到底你是不是怕了”
王曾嗤笑起來“是不是你呂家底子不干凈,害怕趙駿查到”
“不管你怎么說,我都是為了大宋。”
呂夷簡低著頭看了眼手邊的公文,“話說回來,我們好像已經很久沒像以前那樣,跟在趙駿身邊聽新東西了,以前的那些東西翻來覆去,也了解得差不多。我們總是在擔心漢人被奴役,但現在看來,其實是我們自己在奴役我們自己。”
那是一份江西路又發生叛亂的公文,石城民張健因不滿苛捐雜稅,率眾起義。
雖然這次起義很快就被平定,猶如大宋無數次起義里的一朵浪花一樣,沒有造成任何波瀾,甚至在史書里都沒怎么提起。
但至少也在給呂夷簡另外一個信號如果他們什么都不做,那歷史依舊會遵循它的軌跡去走。
所以呂夷簡確實有些后悔了,后悔不該設計趙駿,全力支持他,結個善緣,說不好人家會放過自己的子孫后代呢
“怎么,這是打算向趙駿釋放出一些善意嗎看來呂公是真的后悔了。”
王曾略有些調侃意味地說道“就是不知道呂公是在后悔當初不應該讓趙駿出宮,還是后悔現在趙駿沒有按照呂公的意愿在走,害得呂公失了兩個侄兒。”
“都有吧。”
呂夷簡也沒有否認,要是一開始就給予趙駿足夠的尊敬,或許也不至于讓馬家兩個侄兒遭此大難。
“那你就舍得你們呂家那么多門蔭入仕的子弟”
王曾反問。
要知道趙駿在眼睛未復明前就說過,宋朝的問題積重難返,解決三冗問題甚至只是第一步。
而就是這第一步,便已經讓呂夷簡王曾等人感覺到恐懼。
三相三參,包括晏殊在內,不都是贊成趙駿入局科舉,被他們同化的嗎
不就是因為誰家都有大量的門蔭入仕子弟。
一旦趙駿支持范仲淹改革,掀起滔天波瀾,那豈不是他們家族的子弟都難以幸免
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可現在呂夷簡心里已經出現了一種擰巴感。
既擔憂趙駿掌握大權,會威脅到他們士大夫,又害怕未來大宋滅亡。
有私心不假。
但呂夷簡知道,如果繼續讓這種私心填滿他的腦袋,那么他與官家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
他說道“你覺得趙駿真能清理掉所有士大夫嗎可是你沒有覺得,官家與我們之間,已經越來越生疏官家,再也不是曾經的官家了嗎”
王曾皺眉道“你到底想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