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駿問道“平日里要虧些什么”
院落內七八個印刷工人正在干活,由于最近沒什么工作,所以孟承起交代工人們印刷一些以前的書籍,倒是顯得沒那么忙碌。
見到孟承起過來,工人們紛紛打招呼,管事地走過來點頭哈腰道“東家”
“都干活吧。”
至于宰相一年收入兩三萬貫,普通官員一年幾百上千貫,那是當官的事情,跟平頭老百姓可沒什么關系,所以這筆錢其實已經是非常多。
趙駿皺起眉頭。
別看他抄家抄了上百萬貫出來,但皇城司還有那么多人要養。
孟承起笑道“我這地是買的,花了三千三百多貫,公子若是去租的話,每年租金怕也要七八十貫錢,還要給工人開薪水,養著二十多人,再給官府繳納地稅、商稅之類,一年下來怕是得虧個五六百貫。”
看著不多,但宋朝一個三口之家一年的收入能有個二三十貫就不錯了,當時打工一個月也就一兩貫錢,中產階級家庭的總資產也就兩三千貫,這一年虧空相當于小老板五分之一的家產。
像孟承起家族,雖然是開糧商的,但一年收入也就幾萬貫,整個家族產業可能也就四五十萬貫左右,也難怪孟承起他爹不喜歡這個印刷廠,這么虧下去確實是糟蹋錢。
可光靠抄家屬于殺雞取卵,不能長久,還是得有自己的生財之道才行。
現在趙駿接觸商業比較短,雖然知道可以插手茶、鹽、糧食等暴利行業斂財。但這些行業容易影響民生,一旦沒搞好很容易造成民生不穩,因此需要謹慎對待。
在每年花銷已經這么大的情況下,再開個一年虧幾百貫的印刷廠,確實不是什么好主意。
三千禁衛軍的固定工資是一個月一貫上下,加上各種津貼,一年大概三四十貫,三千人每年開銷就是十二萬貫。
然后還有兩千多名察子,察子的工資比禁衛軍稍微低一點,但也基本維持在每人每年三十多貫的樣子,所以皇城司五千多人每年就要給出去二十貫左右。
當初趙禎批了十萬貫下來就夠半年開銷,如果半年內趙駿沒抄家的話,他就得解散皇城司了。
有六個雕刻師在里面正在雕刻。
當時的雕版不是說有了成套就能夠一直用,不僅會有磨損,而且還因為書籍每年都會更新,如注釋、解讀之類,導致經常要雕刻新的模板,工程量和成本都非常大。
趙駿注意到旁邊角落里有個大圓盤,圓盤似乎可以轉動,上面密密麻麻擺放了幾百個漢字模塊,不由得好奇道“那是什么”
不過趙駿也沒有立即說不買,而是先在院子里看看,一邊詢問孟承起印刷廠的情況,一邊四處觀察他們的運作方式、印刷情況以及雕版模板等等。
兩人又聊了一會兒,孟承起就帶趙駿往里屋去看,后面還個院子,這里是做雕版的地方,到處擺放了雕刻好的印版。
這些雕版基本都巴掌大小,每一個字都要雕刻好,可見難度有多大。
孟承起驚詫道“公子知道畢匠人”
“略有耳聞。”
趙駿含糊應了一聲,隨后說道“這活字印刷術挺好的,怎么無用了”
孟承起看了一眼,便說道“那是杭州一位雕刻匠人發明的,叫活字印刷術。這位老匠人雕刻技術不錯,可惜就是沒用到正道上,非要做些沒什么用的事情。我之前也一直想請他來汴梁,他推辭說老了,不想離開杭州,倒是更加可惜。”
“這老匠人是不是叫畢昇”
趙駿睜大了眼睛。
而且普通雕版都是用泥巴燒制,泥活字的主要問題是容易破碎損壞,木活字紋理不均勻,接觸水后,容易高低不平,金屬活字是水性墨在銅活字上附著性很成問題。
所以實際上活字印刷術聽著不錯,可在需要整套書籍的古代,還是雕版成本更低,花費的時間更短,這也是中國古代活字印刷術未普及的主要原因。
除非是刊印文章之類,不是書籍,活字需求量比較少才能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