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街上的乞丐,還有那種貧困人家,其中大多都是老人孩子。
大宋雖然已經有了棉花,可不像明朝那樣普及推廣,所以對于底層來說,御寒能力非常有限。
就算是達官貴人,也一般用皮襖或者木棉裘來御寒。
如蘇轍在他的詩中寫道:“永漏侵春已數籌,地爐猶擁木綿裘”。
而普通百姓就不可能有皮襖和裘衣,那自然是只能靠炭火,一旦炭停,人就有可能凍死。
“坐在這個位置上,看著這些劄子和奏折,就會覺得人命真的有時候是數字。”
趙駿嘆了口氣,坐起了身子,將手靠在桌案上,低頭擠按著睛明穴,閉著眼睛說道“但這些人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他們的死其實是官府的失責。”
“沒有辦法,大宋又不像后世那樣的生產力。”
呂夷簡停下了手中的事情,在旁邊的桌子上側頭對趙駿說道“若大宋有那么多棉花,有那么多織布機,有那么多棉衣,何患冬天凍死人呢”
趙駿瞥了對方一眼,冷笑道“你知道為什么在宋朝之前,漢到唐,古代的人口都一直維持在六千萬左右嗎”
“為什么”
呂夷簡納悶不解。
“以古代生產力的極限,其實養活一兩億人沒什么問題。但一來古代戰亂、天災、瘟疫都會造成大規模人口減少。”
趙駿看著他說道“二來從漢代開始,財富就主要集中在大莊園主、大地主以及官僚階級手中,分配嚴重不均勻。如果把當時人們產的糧食平均分配下去,又怎么能只極限于六千萬人呢”
“財富不均勻”
右側王曾也來了興致,扭過頭說道“但從古至今,從未有過能完全平均財富的辦法,即便唐朝國初之時,均田法下,到唐中時期,也不復存在。”
他說的是唐初的均田制。
唐朝前期把因大量戰亂、天災、瘟疫等情況造成的無主荒地收歸國有,然后分配給百姓,均分田地,并且禁止田地買賣。
這使得當時百姓大多都有田地,社會資源高度平均,以此衍生出了貞觀與開元兩個盛世。
但可惜的是唐中葉,也就是安史之亂后,均田制崩壞,土地買賣的限制也被松開,自此土地兼并嚴重,到了唐代中后期,唐德宗開兩稅法,自此均田制徹底消散。
“是啊,外面的百姓沒有田地,比不得諸位宰相家中各個田畝無數,奴仆成群,出門有車馬、轎夫,在家中有炭火皮裘。”
趙駿雙手一攤,看向眾人說道“想來以這里每一個人的財富,養活萬人應該不是問題吧。”
聽到他的冷嘲熱諷,呂夷簡有些不高興道“這些都是官家賞賜給我們,我們為朝廷操勞了一輩子,為了國家大事而奔波,理應受到這樣的待遇,你自己不也如此,又何必說我們呢”
“的確,我也在享受國家的福利,但我還是想找個理由罵罵你們,看著伱們在這里過得舒坦,外面的百姓卻生不如死,我心里就有點不痛快。”
趙駿很是理直氣壯地說道。
眾人“”
趙駿扶著額頭就沒有說話了。
晏殊把公文放下,又聊了一下戶部的事情,話題扯開,大家就繼續干著自己的事。
其實趙駿也知道自己沒理由去罵呂夷簡他們。
即便是后世,西方那些國家掌權者,一樣享受國家給予的福利以及便利。
除了像偉人、桑卡拉、切格瓦拉、阿連德、卡斯特羅、盧蒙巴等極少數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外,本身國家掌權者就應該享受應有的待遇。
一來他們代表了國家,二來他們作為國家的負責人,像衣食住行,本身就是公共財政支出,是合理合法的事情。
像呂夷簡、王曾他們一樣,他們的財富也是皇帝賜予,又有祖上遺留,做生意慢慢積累。
所以他們有錢,不代表他們貪,這是他們應得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