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承佑翌日行刑。
行刑當日,他還在叫囂著趙駿是當今權臣,是奸逆之輩,請官家開眼之類的話。
但可惜的是官家聽不到他的聲音了,很快就被砍掉了腦袋。
郭承佑死不足惜。
大宋官員其實也不能算人渣遍地。
至少北宋前中期的官員還是要點臉面,不會做得太過分。
再加上朝廷的高薪養廉政策,所以史書里的宋仁宗時期,有名有姓的貪官污吏不多。
更多的是像仁宗天團那樣,一個個名留青史,成為歷史上文臣的一段佳話。
但能夠在史書里留下姓名的貪官污吏,基本上都是很過分的那種。
郭承佑光史書里的罪名就一連串,現在根據趙駿的實際查證,這都算是諫官和御史沒有把證據查全了。
畢竟諫官和御史沒有趙駿那么大權力,他們也只能根據民間反應來彈劾,不像趙駿,直接抄了郭承佑的家,在郭承佑家里找罪證。
因此相比于被此人禍害過的百姓,砍頭都算是便宜這廝。
不過他的死在亳州還是掀起了很大的風波,在地上方也掀起了很大的風波。
畢竟一地知州,就這樣掉了腦袋,在以往大宋,真算是少之又少。
特別是郭承佑還是有背景的人,誰都知道他祖上是開國將領,妻子又是趙家郡主,同時還是皇帝東宮官。
結果就是這樣背景通天的人,都死在了趙駿手里,這位知院權勢到底多大
以至于亳州上下官員都戰戰兢兢,紛紛拿起了行動效率。
原本那些即便不貪不占,卻也是碌碌無為,人浮于事的官僚,一個個都好像勤政起來,上山下鄉,四處慰問百姓。
弄得亳州似乎一下子海晏河清,一副國泰民安的景象。
只是趙駿知道這樣的情況估計等他離開亳州不久就會舊態復萌,要想保持現狀,還是需要朝廷派一個能干的亳州知州過來。
所以他又上書朝廷,讓朝廷那邊好好選人,別整那些亂七八糟的過來禍害百姓,這種人有多少他砍多少。
到二月下旬,趙駿安排了亳州事務,這才重新啟程,往東南進入宿州境內。
由于他的行蹤已經暴露,干脆也就不再微服私訪,大大方方地亮出自己知院衛隊,一路向東。
幾乎是他剛到臨渙的時候,宿州知州王素和宿州通判楊察就已經前來迎接。
王素今年31歲,楊察更是才25歲,但這兩個人卻已經成為了一州的知州和通判,州府的一二號人物,可以說年輕有為。
事實上雖然王素年輕,可已經在官場浮沉11年。
他是天圣五年的進士,跟包拯、韓琦、文彥博等人是同榜登科,歷任通判潁州、懷州、許州,又以尚書屯田中外郎,知濮州、鄂州、宿州,資歷相當老。
而楊察則是景佑元年的進士,現在也在官場上干了4年,后來由于政績出色,又出知潁、壽二州,到慶歷初,為江南東路轉運使。
也就是說,這個楊察從景佑元年考上進士,到慶歷元年短短七年的時間,就從通判當上了一路最高級別長官。
這就相當于后世考公上岸第一年觀政,第二年當副市長,第七年就干到了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