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
折繼閔呵斥道“你爺沒聽說過這個人。”
“大膽”
騎士喝道“山遇惟亮那個叛賊分明是逃入了宋境,被你們藏起來了。”
折繼閔直接彎弓搭箭,然后猛地一箭射出去,正中那騎士身前三尺之地,呵斥道“你爺說沒見過就沒見過,再敢廢話,要你狗命。”
“嗡嗡嗡嗡嗡嗡”
騎士看著前方箭頭插入地面三寸,箭尾羽翼晃動發出脆鳴聲音,忍不住吞了口口水。
若是方才這箭射向他的喉嚨或者臉部,以這力道,怕是能直接貫穿。
見此情形,騎士也不敢繼續糾纏,調轉馬頭就回去了。
片刻后他來到李元昊身前,將對方的態度復述了一遍,隨后說道“大王,看他們的樣子,似乎就是想包庇那叛賊”
李元昊臉色很難看。
他慢了一步。
歷史上山遇惟亮沒有追上,卻被郭勸和李渭把人給綁了,直接送還給他,讓他撿了個便宜。
如今范仲淹過來了,可不會給他這個漏子撿。
所以雖然李元昊不知道歷史上他輕松抓住了山遇惟亮,但至少現在,他已經能夠感覺到宋軍的難纏。
想到這里,再看看遠方寨墻上嚴正以待的宋軍士兵,李元昊深思熟慮后,決定先談談,看能不能在談判桌上,將山遇惟亮給要回來。
“對方主將是誰”
“城頭是范字大旗,想來是范仲淹。”
“去,告訴范仲淹,我愿退軍二百丈,身邊只留下三十甲士,希望他能夠同樣帶三十甲士過來,到兩軍陣前,親自與我交談。”
李元昊吩咐那騎士回去再說話。
其實兩軍陣前,兩名主將幾乎是不可能在陣前相會,像三國演義里諸葛亮在陣前罵死王朗,也不可能會實現。
畢竟兵不厭詐,雙方會面離得近,萬一對方準備了弓弩手埋伏,把主將殺了,豈不是完蛋。
但李元昊也有自己的考慮。
一是他知道八牛弩射程遠,所以還是沒想以身犯險,他的軍隊退出二百丈,他自己則在安龍寨外三百丈左右位置,想來應該十分安全。
二是他自詡勇猛,很小的時候就跟隨父親行軍打仗,親臨戰場殺敵的次數不計其數,根本沒有什么懼意。
三是即便范仲淹答應出來也無妨,雙方在陣中間,距離遠一點吶喊,有親衛舉著盾牌,不用擔心敵人放冷箭,他卻可以試探性地看能不能抓住范仲淹。
假如抓到了范仲淹的話,那就太值了,比十個山遇惟亮都值。
就算宋軍不答應他的要求也沒什么關系,對方龜縮城內,他就可以四處宣揚,說宋軍是縮頭烏龜,不敢出來,這樣就能振奮軍心,接下來不管是出兵進攻,還是撤退離開,就都算是游刃有余了。
所以綜合種種,李元昊考慮得還是相當周全,不管是在任何方面,都對他有利。
騎士得到了命令,便又快馬疾馳回到安龍寨下,將李元昊的要求對城墻上喊了一次,隨后便調轉馬頭,飛快離開。
范仲淹在上面聽了,頓時思索起來。
去還是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