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在于,今天宋軍只展現出了兩門大炮,鬼知道他們還有幾門并且是否還藏有更可怕的武器,能不能威脅到后方的遼國皇帝
這些都是要考慮的事情。
并且更重要的是,宋軍在二三里外就能進攻了,等遼國步卒跑到城下,這二三里的距離,足夠宋軍再開幾輪炮火。
然后城頭上還有投石車扔震天雷,還有床弩射擊,到了近處還有弓弩和手榴彈
光步卒們跑到城墻下,就得死多少人哦。
而且說不準在宋軍的強大火力下,步卒怕是根本跑不到城下,就已經崩潰了。
這可不是演練或者幻想,古代打仗的時候,只出現少量傷亡,就會引起全軍大崩潰的例子比比皆是。
后世常有人說這個少量傷亡的比例是10,雖然10這個數據沒有確切出處,但古代一支部隊只死亡少量士兵卻整軍崩潰是很正常,哪怕他有數十萬大軍。
如春秋時期笠澤之戰,越軍五萬,吳軍六萬,越軍事先得知吳國三軍平分兵力,每軍兩萬人。
于是越軍削弱左右翼變成各六千人,先行渡過去把吳軍的左右翼各兩萬人引開,然后中軍以四萬人的絕對優勢猛攻吳軍中軍兩萬人,吳軍中軍崩潰后造成吳軍全線奔潰。
還有秦朝末年,背水一戰這個成語出處的井陘之戰,漢軍統帥韓信先埋伏了兩千騎兵,然后帶領主力一萬人與趙軍二十萬交戰,且戰且退,佯裝敗逃。
等跑到綿蔓河邊之后,趙軍此時陣型已經被追擊戰拉得極長,并不能排列出陣勢。而韓信到了河邊就重新列陣,頂住了敵人的猛攻。
此時埋伏的兩千騎兵出動,攻占了趙軍大營。雖然他們并未給趙軍造成太大傷亡,但趙軍同樣直接全線崩潰。
所以雖然從總體上看死亡的士兵比例只占全軍的極少數,但這通常意味著大軍的某個戰線已經崩潰了,崩潰處的敵人通過夾擊包抄、崩潰、繼續夾擊包抄循環擴大優勢,進而導致整支軍隊的徹底崩盤。
耶律宗真作為遼國皇帝,自幼擅長騎射,自然不是什么傻蛋。因此一想到宋軍猶如烏龜殼上再長刺的城池強度,就覺得腦殼疼,現在他是真想不到怎么攻破敵人城池的辦法了。
對峙耗下去,遼國耗不起。
繞開這些城池,直接南下,問題是南下全是宋軍城池、堡壘和軍寨,后勤線跟不上,靠在堅壁清野的河北區域打野,那能繳獲多少能供得起三十萬大軍的糧草
就算是他能打劫到那么多糧草,黃河咋辦,他難道還能在河邊造船殺過黃河,沖到汴梁開封府去嗎
除非遼國騎兵個個長翅膀
因而耶律宗真都快瘋掉,現在是撤也不是,不撤也不是,早知道當初就裝聾作啞,只要宋國不主動破壞盟約,每年還能進賬幾十萬貫,何必要自討苦吃呢
而就在耶律宗真騎虎難下,左右為難之時,保塞城池上,保塞守將王德用也是老將,通過斥候偵查,遼國士氣衰落,便立即聯系范仲淹。
此時范仲淹其實也已經知道了遼國聲東擊西,明面上進攻高陽,實際上回擊保塞,是想先把保塞拿下,再啃其它骨頭。
于是老范立即重新調兵遣將,整頓十多萬大軍,揮師北上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