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塘騎們紛紛勒轉馬匹,前往山下傳遞消息。
緊接著山坡上的大纛旗幟開始搖動,下方各部落首領見到之后,便開始催促著本部落的士兵向前進軍。
其余塘騎也是一傳十十傳百,四散而去,把耶律宗真的命令傳達給各處將領。
遼軍一路往西南方向,他們并不是要朝那邊的保塞城去,城池上夾著的大炮已經將遼國士兵嚇破了膽,現在再讓他們去進攻保塞,那無疑是會讓全軍崩潰。
所以遼軍目標直指宋軍那邊尚未建成的營寨。
范仲淹那邊接到遼國來襲的消息,便沒有絲毫猶豫,立即下達了軍令,各部將領紛紛按照之前的部署,出營寨擺開陣勢準備迎敵。
他為什么不守營寨呢
原因很簡單,營寨還未建好,防御力并不強,一旦寨壘被遼軍攻破,會導致軍心渙散,可能會面臨大軍直接潰敗的情況。
因此我們經常能在史書里看到,兩軍對壘,若是其中一方剛剛抵達戰場,結營時倉促迎戰,將領往往不是選擇在還未布置好的營寨內防御,而是軍隊出去,在外面與敵人打。
如定邊之戰中,沐英與敵人對峙,營寨未建好,敵人前來挑釁,他便領兵出營,大敗敵軍。
宋軍這邊第一個出營的是各部騎兵。
在斥候偵查到了遼軍有大規模集結的動向后,宋國騎兵也是馬上做出應對。騎兵速度快,出營后迅速前進到距離營地二三里的地方,然后停止立定,擺好隊列后開始警戒。
接著,步兵各部按照位置方向遠近依次出營,在距離營地二十步距離四面列陣警戒,排列出烏壓壓一片人海的陣勢,位于保塞城池周邊。
范仲淹親自上陣,雖然是文官沒有穿戰甲,但卻騎著戰馬,威風凜凜地在寨上發出各種各樣的指示。
大概過了半個多時辰,十多萬大軍就已經集結得差不多。從營寨往左看去,密密麻麻的人頭一眼望不到頭。從營寨往右看去,依舊是密密麻麻的人頭無邊無際。
各營之間大量的騎兵來回穿插,這些就是塘騎,也可以稱之為偵察兵、探馬、斥候,他們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偵查敵人的動向,還要負責把主將的命令傳達給各部,統一協調這樣的大軍團作戰。
隨著老范一聲令下,大軍便洶涌向前,前方便是保塞城池。城中王德用也已經調撥起了兵馬,城頭上不斷冒出宋軍的腦袋,向北方地平線觀望。
宋軍依托著保塞城池,城西大軍六萬,城東大軍五萬,城北陣前還有兩萬,城中一萬多人,外圍游弋了三萬騎兵,再加上目前已經馳援過來的滄州、清州、河間府等地三萬多援軍,宋軍總兵力達到了二十余萬。
若是站在城頭上觀望的話,就會看到無比壯觀的場景,保塞城池東西兩側,至少七八里連綿出不知道多少個宋軍步卒方陣,烏壓壓像是海洋的浪潮一樣涌動,完全看不到盡頭在哪里。
他們的外圍是全副武裝,持盾穿重甲的神武衛,里面又有槍矛兵、刀盾兵、投彈手、弓弩手等等各類兵種。騎兵第一個出營,列陣時卻又站在了步兵后面。
因為在這樣的大規模戰爭當中,主將已經很難再起到指揮到各都、各營、各軍、各廂,只能依靠各級編制下的軍官和將領。
所以主將往往需要掌握一定機動部隊,一旦出現各營崩潰的現象,就立即派出人手前去補充作戰。
而這樣的機動部隊只能由騎兵擔任。
等到了晌午時分,遠方的地平線上,便已經出現了浩瀚的遼軍。
他們同樣組建成了步兵方陣,區別在于遼國騎兵眾多,所以不僅僅把騎兵安排在后方,還在兩翼以及主陣當中摻雜了大量遼軍騎兵。
這顯然是耶律宗真打算孤注一擲,最前面的基本上都是遼國的重騎兵和重步兵,就算中了手榴彈也不會受傷,他們測試過了,頂多就是腦震蕩,被爆炸產生的沖擊力炸得嗡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