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李元昊自忖人家野戰有長管厲害,可他把剩余的大炮架在卓啰城上,敵人應該打不進來。可問題是惹怒了大宋,火器營全方面從邊境進攻怎么辦
所以如今的當務之急,是要平息大宋的怒火。
這就是外交斡旋了。
李元昊立即說道“那我即刻派人向宋皇上表,表示這一切都是個誤會。”
“大王。”
張元苦笑道“若我軍只是小敗,或許他們還會忌憚,可”
“可什么”
“可我們都被一兩千人打敗了,大宋絕對會將我們看扁,到時候再上表的話,宋國那邊必然會提各種條件。”
“你的意思是”
李元昊目光陰沉地看著他,雖然自己也想出兵,可都怪張元的慫恿。
張元沒有注意到李元昊的目光,低頭陷入沉思。
這其實就是個主動權的問題。
要是他們先上表的話,那么主動權就在大宋手里,到時候大宋必然會拿捏他們。
最好的情況就是大宋先下旨申飭他們,這樣就能摸清楚大宋的態度,主動權就在西夏手里,西夏這邊就能夠用措辭進行回應。
哪怕把自己姿態擺低一點都無所謂,最怕的就是大宋武力威脅。
所以張元沉思過后,小心翼翼地說道“臣以為暫時先派人與秦鳳路轉運使楊偕接觸,表達一下我們的意思,希望他能先退兵離開。至于唃廝啰,沒有大宋撐腰,也不敢進攻我們大夏。”
“是這樣嗎”
李元昊問。
“是的。”
張元點點頭。
“嗯。”
李元昊說道“那就如此吧。”
當下他就立即派使者前往西市鎮,希望與楊偕進行溝通。
楊偕那邊暫時還沒有接到朝廷的旨意,不敢擅自做主,因而沒有立即回信,而是上報朝廷。
這跟將領愿不愿意打仗無關。
純粹就是大宋朝廷向來都不會給前線將領擅作主張的機會。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至少在大宋行不通。
目前為止,唯一有這樣便利,不需要通過朝廷商議就能夠做主的人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今的政制院同知范仲淹。
所以面對李元昊希望溝通的意思,他直接回絕,繼續屯兵在西市,并且還與其它幾路轉運使溝通。
陜西路經略使是個臨時職務,范仲淹回來之后就已無人擔任,五路轉運使平級。
趙駿以為這次遼夏又要來襲,本來是打算讓龐籍去的,不過現在看形勢好像打不起來了,就暫時先觀望一下,因此楊偕的上級就是朝廷。
但沒過多久楊偕就不用糾結了,政制院的命令很快就下達了過來,跟他現在選擇的一樣,不理會李元昊,繼續對峙。
等到了九月下旬,眼看楊偕那邊沒有絲毫動靜,大宋朝廷那邊也沒有主動下旨過來申飭,儼然一副繼續打到底的模樣,李元昊頓時急躁了起來。
大宋國力強盛,可以一直保持軍事對峙下去。
他可不行。
哪怕這幾年稍微富裕了點,可十萬大軍人吃馬嚼,青壯不回去放牧,長此以往,國力必然衰敗。
因而李元昊就只能聽從張元的意思,馬上又派使者前往遼國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