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他又看向蔡齊。
王曾現在還是管著吏部,但他最近身體有恙,現在是蔡齊幫忙分管。
蔡齊就說道“今年全國官員數量再次增多,皆因吏考又錄取了三百多名官員,加上科舉進士和門蔭,每年產生的官員數量在一千人左右,比以前多了很多,不過官員的崗位增多了,倒是不至于出現官員閑置的問題。”
“看來冗官的問題是解決了。”
趙駿雙手一攤。
你就說解沒解決吧。
雖然官員數量還是那么多。
甚至還有增加。
但他們以前至少一萬多人無所事事,每天領俸祿不干活。
現在他們總歸有活干,而且還都是有明確任務的各職能部門,都在為大宋干活呀。
可比以前強了太多。
蔡齊哭笑不得道“但官員俸祿支出上還是沒有削減,雖然跟以前差不多,可這與我們最初要解決的冗官問題產生了違背。”
北宋每年門蔭官員平均在五百多人,加上一百多人的進士官員,基本維持在每年六百人左右。
現在加了吏考,地方吏員也能考試當官了,官員人數就更多了。
而且薪資水平也沒什么變化,趙駿把亂七八糟的福利、津貼、職田等等收入全部砍了一遍,卻又都加進了績效當中,導致該給多少俸祿還是得給多少。
之所以支出還是跟以前差不多,每年維持在一千多萬貫左右,是因為趙駿把上級官員的俸祿給砍了。
朝廷中央加上地方的從四品以上的高官到國家級官員林林總總得有三四百人。
地方上四司加御史司老大,中央五十多個部門尚書、侍郎,樞密院以及政制院十多個樞相、宰相,其余還有什么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翰林院的學士之流。
這些人的工資以前每年都是一兩萬貫往上走,光他們一年支出就能達到數百萬貫,屬于官場的頂流收入。
趙駿直接給他們對半砍,又把正五品到從六品之間的中級官員的收入也稍微降低了一點,用來補貼給正七品以下的低級官員,這才讓支出沒有超過原來水平。
可這在大家眼里似乎還是違背了解決冗官的本質。
但趙駿卻搖搖頭道“錯了,冗官的問題不在于官員數量多,而是在于官員數量多,且每年只領工資不干事的多,真正干實事的少。現在四萬多名官員都在干活,那么這就不是冗官,而是在建設美好的大宋未來”
“好吧。”
蔡齊只好說道“在冗費方面,全國各地都精簡開支,各地財政局都把每一筆花銷記錄在案,與各地御史司、皇城司對賬,減少了不必要的支出。并且取消了皇室大量祭祀、慶典等活動,今年也省下了二百四十多萬貫。”
“其中主要支出在哪里”
趙駿問。
“在皇室支出上。”
蔡齊尷尬地說了一句。
北宋冗費主要財政就是皇室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