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一月二十日,這對于大宋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因為這是每年各個部門進行上報總計的時候。
不管是各個部門內部的計算以及統計部的大數據,都要上交到政制院。
其中財政部上報,去年稅收相較于前年增長了7,主要原因是遼國加大了貿易量,且大宋嚴厲打擊海貿偷稅漏稅的問題。
另外就是新的工商業稅每年都在穩步增長,雖然不像原來的商業稅那樣刮地三尺,但新的商稅極大地改善了商業活動,加大了商業貿易,如今的商業繁榮程度比以前高了至少30以上。
而除了財政以外,統計部的大數據增長尤為明顯。
人口、農業發展、經濟發展、教育、軍事乃至于文化發展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別是農業當中的耕地面積。
根據國家統計部的計算,去年一年的時間,又新增耕地面積達九百八十多萬畝,比宋太宗開寶九年,到宋真宗天禧五年的數據翻倍。
趙光義開寶九年,全國統計耕地面積為295億畝。而趙恒天禧五年,耕地面積達到了525億畝。
也就是說,這四十五年的時間,每年耕地增長為511萬畝。
然而那是趙匡和趙光義剛剛開國初期,戰亂平定之后,大量荒廢的耕地重新得到了開墾,這才能夠造成大規模增長。
等到趙禎時期,全國耕地面積基本上就已經穩定,其余的耕地最多也就是隱戶隱產的問題。
比如天禧五年的時候是525億畝,等到了四十二年后的宋英宗治平三年,耕地面積反而下降到了44億畝,至少有八千萬畝田地在這四十年間不知去向。
接著到宋神宗元豐年間,王安石變法清查全國耕地,大量隱戶隱產隱田浮出水面,這才發現大宋耕地面積居然有七億畝。
可見當時隱戶隱產的問題有多嚴重。
而前些年趙駿進行全國普查,清查出來的田地數量大概在6億畝左右。
當時他用的辦法很簡單,就是全國大范圍降低農業稅,但每一畝田都要納入到官府的統計當中。
各地縣衙都必須將此事當成任務納入考成法,嚴格查清楚自己本縣到底有多少田產。
隱戶隱產以往的事情可以既往不咎,但如果沒有報備的話,那么官府就有權把沒有產權的田地沒收,成為地方官田。
一時間大量地主豪強被迫將自己隱藏起來的田地報備出來,造成了當時耕地田畝數量爆發性的增長。
并且在朝廷降低賦稅之前,其實還是有很多荒地出現。因為當時稅務太重,有不少百姓直接放棄耕地,跑到城里去打工。
所以除了地主豪強們的隱戶隱產以外,地方官府也清查除了不少無主荒地,變成官田招募佃戶來耕作。
這差不多七千多萬畝新出來的田地每年產生的稅收也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朝廷降低賦稅帶來的財政虧空,也同時為地方財政帶來了不少收益。
但宋初到現在屬于高速發展時期,每年能增長五百萬畝也很正常,可到了中后期就難了。
如天禧五年525億畝,元豐三年7億畝,中間相差了足足60年時間,也就是說這60年間,大宋每年增長的耕地不到三百萬畝。
現在一年增長到了九百萬畝,是天禧五年之前的兩倍,天禧五年之后的三倍,每年都有一千萬畝左右,讓如今全國總耕地面積達到了64億畝,增長速度奇快無比。
之所以這樣,首先是因為休養生息政策下,官府鼓勵百姓多開荒,多開墾新地。
其次是耕地需要有生產資料,比如水、農具等。
朝廷這些年讓地方官府用地方財政多修水渠,納入政績,同時建設鋼鐵廠,大量產出鋼鐵材質的農具,保證了百姓有足夠的生產資料開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梯田、淤田、沙田、架田、湖田等特殊田地就大面積出現于宋代,再加上趙禎找到了土法肥料,耕地面積與糧食產量,那自然是大大地提升。
耕地面積與糧食產量暴漲,糧價那自然暴跌,同時暴跌的還有豬、雞、鴨、羊等牲畜肉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