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陜西路的形勢并不算太復雜。
簡單來說,元昊五月份翻越祁連山,五月底六月初攻破青塘城和邈川城。
大宋這邊反應很快,秦鳳路轉運使楊偕立即出兵進駐蘭州。
朝廷這邊又馬上派遣韓琦率領大軍趕來。
大股軍隊不像散人,從開封到西北騎馬數日就能抵達,因此花了大半個月的時間才到。
韓琦是七月初到的陜西路,剛過來沒有馬上出兵,而是摸清楚雙邊動向。
否則他連自己兵馬的布置情況都沒有調查清楚,就貿貿然發動對西夏的進攻,無異于是讓大宋的軍隊去送死。
而經過大概半個多月的偵察,韓琦已經了解了大概的一個敵我形勢,因此打算做出出兵的決斷。
他在輿圖上將偵察到的西夏薄弱處,以及雙方犬牙交錯的勢力情況進行了講解和分析,最后定下了西側主力力求與元昊主力決戰,東側佯攻西夏邊境的策略。
楊偕、張方平、張亢三個副手都沒有其它意見,認可了韓琦的方案。于是韓琦便正式決定,下發文書,開始了整個大布局的排兵布陣。
首先是秦鳳路的主力軍隊,除了秦鳳路本身約兩萬多人以外,又加上了韓琦從汴梁禁軍中帶來的三萬人,總共約五萬余眾,乃令樞密副使兼陜西路兵馬總管張亢率領這五萬人出秦州取湟州。
其次是派遣涇原路副都部署兼安撫使高繼宣領兵兩萬出涇原路取西夏的西壽保臺軍司。
至于五萬人走后秦鳳路是否空虛的問題也不用擔心,因為秦鳳路就是后世蘭州市東南的定西市到天水市再到寶雞市這一帶,而它的北面在宋代叫做涇原路。
也就是說,秦鳳路處于腹地,李元昊要想南下襲擊秦鳳路,就必須闖過重兵把守的涇原路,過高繼宣這關。
并且韓琦還召如今已經升為環慶路副都部署的趙振率領八千人過來防守,又令因功升為環慶路兵馬總管的種世衡忘西北至會州,與張亢、景泰、高繼宣、葛懷敏、王珪、劉滬等周圍將領展開協同作戰。
這樣整個秦鳳路的地形加上從外地調撥了一部分軍隊,足夠保證秦鳳路的安全。除非李元昊的軍隊有翅膀能飛過來,否則基本上就萬無一失。
而最后東路佯攻的任務韓琦交給了任福。
倒不是歷史偏移到了它本來應該的位置,而是任福以前是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之前宋夏交戰時,因戰功升為鄜延路副都部署。
之前說過,宋代將領級別混亂,上下指揮不明確,但總體上以都部署都總管、副都部署副總管、部署總管、副部署副總管、鈐轄、監押、都監這樣的上下分級。
而一般情況下,都部署只有進士出身的文官才能擔任。所以副都部署已經是一路最高級別的將領,韓琦要實行東出計劃,那自然只能交給鄜延路最高將領任福。
如此一來,韓琦的計劃實際上是兵分三路,只不過高繼宣那一部實際還是策應景泰,一起夾擊李元昊的主力,試圖將西夏的卓啰和南司占據。
七月底八月初,整個陜西路的軍隊都充分調動了起來。邊境四處都是敵我斥候探馬,偵察著大宋與西夏之間的情報。
李元昊那邊自然也很快察覺到了大宋這邊的行動。
他反正也不主動進攻,因為他知道主動進攻的結果就是跟大宋那密密麻麻的軍寨、堡壘、城池硬碰硬,吃他們火炮的炮彈。
所以他穩坐釣魚臺,靜待大宋這邊主動出擊,如此才能防守反擊,打一場類似于當年范仲淹的仗。
張亢率領大軍出征之后,先令秦鳳路兵馬總管景泰為先鋒領一萬進駐蘭州。
景泰作為秦鳳路副轉運使,同時也兼任秦鳳路最高軍事將領,乃是文臣進士出身。但他其實也很能打,歷史上李元昊三戰三勝,唯一一場大敗仗就輸在他手里。
此次領軍出征,景泰于八月上旬率領大軍抵達了蘭州城,此刻城里的軍事主將為秦州兵馬鈐轄賈逵,還有唃廝啰手下頭號大將安子羅。
唃廝啰本人其實現在不在青塘,他重傷之后,蘭州的醫生就為他醫治,可傷口似乎感染了,一直發燒昏迷不見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