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抬起頭看著炮彈落入城內,都慌不擇路抱頭鼠竄,生怕炮彈落到自己身上。
剩余還算鎮定的人也盡量躲在女墻后面,祈禱自己是幸運的人。
然而這還只是第一輪。
緊接著在一分多鐘后,宋軍第二輪火炮來襲。
之后就是第三輪,第四輪。
趁著火炮壓制敵人的時候,宋軍的騎兵開始向前挪動,慢慢地已經到了城池外約一公里處。
“監押,炮管太燙了,弟兄們怕炸膛。”
等五六輪火炮之后,負責開炮的炮組成員表示為難。
他們作為經驗豐富的炮兵,在校場上什么火炮都訓練過。
從最開始的銅炮到后來的鋼炮,大宋的火炮其實都盡量以安全為主。
熟鐵炮生產成本低,可炸膛率太高,特別是宋代鐵器含硫過多,導致炸膛率比明代松錦之戰25的比例還高。
為此炮組成員已經不太敢繼續放炮。
王士允有些嫌棄地看了眼西夏軍的鐵火炮道“這破炮,射速那么慢,還那么危險,西夏人也就只能造點破銅爛鐵了。”
“對面也停了,估計跟我們遇到的問題一樣。”
了望手看到對面山上也停了下來。
“炮送上來了沒有”
“快了,已經到山頂了,估計半刻鐘就到。”
“那就再打兩炮。”
“是。”
炮組成員耐心等了一會兒,稍微冷卻之后就又放了一炮。
西夏人的火炮技術還是差的太遠。
不管是做工還是原材料,跟大宋的火炮沒可比性。
如果說西夏人的火炮還停留在明朝時期的水準,大宋的火炮已經處于一戰前的地步。
甚至目前后裝火槍和火炮已經出現,只是因為替代成本比較大,而且才剛剛發明沒有多久,所以并沒有立即推廣到全軍。
此時山下景泰見山頂的火炮壓制似乎已經有些懈怠,大抵也知道情況,就說道“繼續向前壓進。”
“是。”
傳令兵立即從腰間取出號角,嗚嗚吹響起來。
緊接著原本勻速向前的宋軍隨即開始向左右兩側分散,上萬人騎著馬匹,完全沒有任何陣型,而是分開向前迅速移動。
后世對于步炮協同有句口號叫“炮兵轟、炮兵轟,炮兵轟完了步兵沖;步兵沖、步兵沖,步兵沖不上炮兵轟”說的就是標準的步兵和炮兵之間的戰術關系。
宋軍的炮兵火力對城內已經進行了壓制,卓啰城上的西夏軍被轟得抬不起頭,正是騎兵靠近的時候。
但此刻宋軍炮兵停下,如果繼續站在原地,就只能挨打,所以干脆沖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