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暴風雨讓鎮海軍來晚了幾天,導致原定計劃出現了紕漏,宋軍差點被擊敗。
自此一戰之后,除了吳三桂還剩余三萬殘兵跟他逃回山海關內以外,明朝在關外的九邊精銳盡失,徹底失去了對清軍的反擊能力。
這種情況下除非榆關失守,定海軍和平海軍全軍覆沒,并且搖旗手被敵人抓住才有可能出現。
本身遼國在析津就有十多萬兵力,耶律宗真又從中京調來了皮室軍、宿衛軍,再加上渤海、女直、室韋等等部落的兵力,總兵力超過三十萬。
如果現在進攻的話,那么定海軍和平海軍的士兵就只能被迫跟遼軍白刃戰,得不償失。
“你先打個口令試試。”
打持久戰向來都不是游牧民族的強項。
遼軍如潮水般退去,回到了城池里,架起了大炮嚴正以待。
狄青站在城頭上正在眺望著遠處河邊情況,廣寧城其實離河邊挺遠,約有四五公里距離,在這個位置很難看清楚河面發生的事情。
頃刻間這些不會水的遼軍就落入了水流當中,被大河淹沒。
從散值小隊就開始跟隨周剛的了望手沒有稱呼周剛指揮使或者恭維一聲將軍,而是按照以前的習慣稱呼他一聲頭兒,聲音很大,呼嘯的海風吹拂,他必須扯著嗓子喊。
“走走走”
狄青面無表情地道“你比原定計劃慢了三天”
“不要亂,不要亂,往回劃,往回劃。”
就看是你遼國糧草多,還是我大宋國力更充沛。
但等到雨季過去,宋人的火器再次發揮出威力,就又變成了宋軍的回合。
桅桿上有一個籃子,籃子里了望手和另外一個旗手一起合作,向遠處停靠在碼頭的定海軍揮舞。
畢竟戰爭打的其實就是后勤補給能力,后續糧草需要從中京大定府和東京遼陽府供應,大定府那邊主要產草原上的牲畜,而遼陽府和析津府因為有大片平原區的關系,所以會產出小麥。
但隨著宋軍的艦船抵達,一切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范仲淹趁勝追擊,十多萬宋軍再次邁步向前,一步步在良鄉周圍結營,徹底將良鄉城池包圍起來。
它們隆隆駛入榆水,猶如航空母艦駛入巴拿馬運河,連寬闊的河道都顯得有些狹窄起來。
幽燕,析津府。
而西岸的宋軍卻并沒有趁勝追擊,而是依舊停留在原地,僅僅只是遠遠看著。
補給艦主要承擔的就是糧草、物資、火藥運輸等工作,之前宋軍沒辦法把補給艦派回去是因為連日暴雨,補給艦重新回到海上非常危險,所以也只能停放在碼頭。
如果這一戰換了韓琦過來,結果就很難說。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