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兵馬兵馬總管、副總管、鈐轄這些中上級將領都沒有資格前來參會,會議的規格非常高。
范仲淹坐在主位上,兩側張亢、王素、韋煥之等人依次而坐。
下方諸將站列。
“遼人突然棄城逃跑,看來果真如劉六符所言,這是一次置之死地而后生之策。”
范仲淹的桌案前擺放著幽燕輿圖,他輕指析津北門道“他們想要將我們引誘至析津以北,順州懷柔等地,于野外與我們展開殊死決戰。”
“圍城日久,遼人的糧草器械又被狄青阻攔于榆關之外,只要我們的壕溝挖到城下,破城是遲早的事情,遼人又如何不得知”
王素說道“眼下這一招以退為進,端的是好手段。放棄了堅固的城池,看似是愚昧至極,實則明智之舉,因為繼續拖延下去,遼人必敗無疑,還不如整頓兵馬,畢其功于一役。”
“嗯。”
范仲淹微微點頭,表示贊同。
張亢皺眉說道“若我軍追趕,大炮怕是跟不上,他們卻可以從容布置炮兵陣地”
“不錯。”
范仲淹在輿圖上指點江山道“這也是為何遼人會選擇棄城的緣故。”
韋煥之笑道“既然遼人如此慷慨,那我們何必追擊呢他們把析津讓出來,我們根本沒必要急于追趕,占領城池,繼續慢慢向北進發就是了,必可一步步迫使遼人退居關外。”
“我就怕遼人玉石俱焚啊。”
范仲淹嘆息道“若我是遼人,則必然會想辦法逼迫我們追擊。”
“火燒析津”
張亢從牙縫間擠出幾個字來。
火燒析津有兩個好處。
一是如果宋軍選擇占領析津,不進行追擊,那么大火之下,就讓他們無法占據城池,只能追趕。
二是如果宋軍依舊不進行追趕,而是原地滅火,那么勢必軍隊混亂,忙于救火,遼軍便可以趁機打一個回馬槍。
所以這就是個陽謀,不管宋軍追還是不追,都會落入遼人急于正面決戰的圈套。
“遼人還真舍得下本錢啊。”
“他們又何嘗不是因為被范相公逼迫得無計可施呢”
“范相公真乃神人也,遼人居然落魄至此。”
下面的將領聽到幾名文官的分析,不由得個個驚訝了起來,隨后又紛紛佩服范仲淹的足智多謀。
將曾經不可一世的遼人逼成這樣,恐怕在十多年前,無人能夠想到當今這般局勢吧。
“相公,怎么辦”
王素聽到遼人可能火燒析津,不由得大驚道“若是如此,析津豈不是要被毀”
范仲淹瞇起眼睛思考起來。
其實最近從析津府不斷流出諸多情報,在一片雜亂的情報當中,他就已經察覺到遼人的動向。
因為還是有一批像劉六符他們這樣愿意真心投靠大宋的遼國權貴傳遞真消息。
消息的真假,通過遼人的一系列行動就可以判斷出來。
現在遼人果然如情報說的那樣,無疑說明了情報準確性的同時,也驗證了他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