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淳指著析津城的方向道“有探馬來報,已經不足城池十余里。”
“我們是王仲寶王將軍部下。”
“遼人主力回援了。”
見到他這么說,眾人也就只好應下。
因為全軍集結令只能由范仲淹發布,號角聲音能傳出方圓至少一公里,范仲淹發布之后,會傳到張亢那邊,再由張亢層層傳遞下去。
“你們都過來,告訴手下的將士們,現在是緊急時刻,都自己帶好自己的兵,跟著我知道嗎”
等人都到了才發現,劉淳根本不是自己的主將。
問題在于范仲淹沒有發布命令,宋軍的高級軍官沒有擅自下令的權力。
要不是身邊還有數百親衛隊,可能他都快變成光桿司令了。
可他們又不敢吹。
“糊涂”
“你們呢”
得知自己莫名其妙要被劉淳管轄,有人不滿道“劉將軍,我們與你部并未統屬,這恐怕”
而像劉淳這樣的情況,在曠野上四處都在發生。
有人納悶道“既然遼軍主力來了,那相公為什么不吹響號角,召集周邊所有散亂的士卒回去”
眾人七嘴八舌地說著。
以至于從析津城往北三四十里,往東北三四十里,整個遼軍撤退方向的路上,全是來來往往潰散的遼軍和追擊的宋軍。
遼人主力大搖大擺抵達,宋人斥候又不是傻子,自然會把情況向周邊的高級將領匯報。
因而此刻除了一部分追得太遠或者比較愚蠢靠關系上位的將領以外,析津周邊二十里內的大部分宋軍將領都意識到了不對勁,開始盡力集結周圍的兵馬。
很多宋軍將領都把其他部分的士兵招攬在了麾下,有的聚集了一兩千人,有的聚集了兩三千人,最多的還是郭遵,他聚集了七千多眾。
這樣原本分散出一百多股兵力的宋軍在短時間內匯聚,形成了大大小小約三十多股人馬,平均每股都在三千人左右,甚至有的隊伍有兩三名軍級將領匯合組成,正在商議現在是什么情況。
宋軍這邊的形勢轉變并沒有改變遼軍那邊的態度,甚至也沒有引起警覺,因為遼軍主力過來的時候沿途遭遇的宋軍也都第一時間吹哨,然后忙不迭縱馬逃離。
所以哪怕哨聲四起,遼軍斥候有所偵查,但放在遼軍高層那邊,也只能判斷出宋軍是小規模集結,大規模集結的號角聲是一個都聽不到。
此刻耶律宗真的主力總算是徐徐抵達了析津城外。
已經是戌時四刻,也就是晚上八點多鐘的樣子,天色徹底暗下來,皎潔的月光灑下漫天銀輝,視野能見度居然還不算不錯,能夠看到周圍七八米左右的情況。
遼軍主力都打著火把,猶如一條條粗壯的火龍。但跟城里通天的大火比起來,卻是小巫見大巫。
那畢竟是接近方圓一平方公里的區域起火。
如果不是丹鳳門西面就是瑤池和觀音湖,東面是長街,可以想辦法阻攔火勢,恐怕現在整個析津城都已經是一片火海。
“報”
斥候飛奔而來,向耶律宗真匯報道“我軍在城門口附近遭遇宋軍阻擊。”
“城內的情況是否能夠查探到”
耶律宗真問。
“城內火槍聲音不斷,還有喊殺聲和慘叫聲。”
斥候答道。
“不能突破城門嗎”
耶律宗真皺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