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原來的十六萬河北邊軍,從西北調來的五萬西軍,以及兩萬海軍。
只是目前在析津的只有十五萬。
因為除開狄青的那兩萬水軍以外,剩余的兵馬去進攻宛平、玉河、漷陰、香河等地了。
所以現在的析津宋軍情況是十五萬宋軍對付二十多萬遼軍。
但遼軍遠不止二十多萬。
因為后方他們的部隊也陸陸續續抵達,遼國總兵力已經在四十二萬左右。
因此雙方的兵力略有懸殊。
并且云州那邊也在交州,那邊的宋軍有十萬,遼軍也有十多萬。
可以說宋國除開未被調到河北來的部分西軍,以及汴梁剩余的十萬左右禁軍以外,舉國六十余萬禁軍部隊,已經出動了一半。
而遼國那邊舉國五十余萬大軍,基本上也都是傾國之力。
雙方爆發的戰爭,從云州到幽州再到燕山,光士兵數量就接近百萬,算上后勤、民夫、輔兵,達二百萬以上。
滅國之戰也不過如此。
在這樣的情況下,戰場上的每一次變化,都可能引起巨大的連鎖反應。
范仲淹設下謀略,打亂遼軍部署,沒有入遼軍的設計當中,看似戰略高明,但也需要下面那些將領們的配合。
如果將領們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戰果顯然不會太好。
然而宋軍此番收復燕云,下定了決心。將士們也知道此戰的重要性,因而時刻緊繃,早已做好準備。
此刻曠野之上,成群結隊的宋軍聚集在一起,聽著那讓人血脈噴張的嘹亮號角聲音,蜂擁而至,向著潰散的遼國主力大軍,發起了猛然襲擊。
“相公神算,遼人大敗,收復燕云,便在此一舉。”
小山巒上,月色之下,一人騎馬,披風招展,高舉手中佩刀,向身后怒吼“將士們,隨我殺啊建功立業的日子來了”
“殺啊”
身后數千余宋軍,放聲大喊,紛紛馳騁著戰馬,向遠處潰散遼軍撲去。
“與我沖鋒,與我沖鋒,沖鋒”
“沖鋒”
“不放任何一遼人出燕云。”
“給我往死里打”
“不要吝嗇子彈,沒了子彈,給我用刀劈,用刺刀刺,用牙咬,我要讓遼人伏尸于此,復我漢人河山。”
“殺”
一名名宋軍將領,不斷地高喊。
析津沿著遼軍撤退潰散的道路,沿途十余里,皆有匯聚的宋軍。
這些軍隊人數不多,一般也就兩三千人,少的甚至只有數百人,但勝在士氣高昂,殺意暴漲。
而且人數還在持續增多,即便有些將領沒有像劉淳等人的覺悟,馬上聚集起周圍的部隊觀望形勢,卻也在聽到號角聲后,就馬上開始行動。
一時間析津城北槍聲再次大作,遼人已是潰不成軍。大量的宋軍隊伍迅速圍攏過來,并且城中的宋軍也傾巢出動,圍剿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