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綬不解道“如何瞧出”
“因為是我挑動的。”
趙駿指著自己,笑道“我在日本安插了皇城司,與日本各地一些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豪族貿易,鼓動他們自立為王。”
“你想滅日本”
范仲淹皺起眉頭。
現在大宋才剛剛擊敗遼國,兵馬雖然強盛,可遠征日本就不好說了。
一來太遙遠,從杭州出發,直線距離都有八百多公里,即便無風無雨的情況下,也得一個多月的時間。
像鑒真東渡,是753年11月16日出發,一直到12月20日才抵達日本薩摩藩,也就是鹿兒島。
而大宋要去的石見更遙遠,即便熟悉航線,一般也至少得一個半月才能到。
二是路程非常危險。
不提后來蒙古幾次欲滅日本遭遇的臺風,光說這些年宋日貿易,來往船只當中,也有很多遭遇不測。
也就是大宋占據了濟州島,可以走相對安全的北路前往日本。
但即便是北路,中間也有四五百公里的距離沒有任何島嶼停靠,只能靠天文參照物和指南針辨別方向。
宋日貿易開展到如今足足有九年,這九年間因在大海上迷失方向而失蹤的船只不勝枚舉。
因此哪怕海貿收益巨大,走一趟就收獲頗豐,江浙地區除了那些窮得實在走投無路的人,往往都不會選擇冒險出海。
所以綜合這兩點,如果對日本大規模用兵的話,唯一的方法就不是海軍出征,而是陸軍先抵達高麗,用船只把士兵運到對馬島上,以對馬島為前線,朝鮮為后方,展開對日本的本土進攻。
否則的話,直接讓海軍出征就是在賭運氣。運氣好無風無浪,或許能安全抵達日本。運氣差一點,忽然風云變色,那整個海軍都有傾覆的風險。
可如今大宋才把海軍建起來,都還沒有下南洋呢,直接這么干風險太大了。但走陸路的話,耗費的國力又非常大,還得與高麗那邊溝通,估計高麗也得怕他們假道伐虢,確實不可取。
“那倒沒有。”
好在趙駿聽到范仲淹的話,搖搖頭道“我雖然恨這個國家,可還沒有喪失理智。現在去滅日本,真就是吃力不討好。等再過十幾年,我蒸汽輪船遍地的時候再去也不遲。”
“嗯,這才是對的,明明可以再發展幾年科技力量,讓國家更加強盛,攻打起來更能減少傷亡,又何必急于這個時候,耗費國力不說,還有巨大風險。”
范仲淹見趙駿很理智,這才滿意地點點頭。
晏殊納悶道“那既然你不打算滅日本,又挑動他們內亂,又派鐵甲艦去,這”
他說著,沉思了片刻,忽然眼睛一亮道“漢龍這一招棋遠啊。”
“還是拉日叔懂我。”
趙駿與他對視一笑,似乎盡在不言中。
然而其余人卻是一頭霧水。
張士遜老邁,思路跟不上了,不解道“你們到底在打什么啞謎,說來聽聽,別藏著掖著。”
晏殊說道“你們怎么還不懂啊,漢龍是要一邊保證日本國內內亂,國力衰敗。一邊又要保證我們在日本的利益,防止因為內亂而終止貿易和金銀礦產的流出。”
“原來如此。”
這下眾人就恍然大悟了,也確實不怪他們。
一個個老頭子都七老八十,雖然政治經驗豐富,可年紀擺在這里,有時候思路慢,沒有立即轉過彎來也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