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
趙駿想了想道:“我有個想法。”
“哦?”
蔡質來了興趣道:“知院覺得我的設計有什么問題嗎?”
“不是。”
趙駿說道:“只是覺得,如果把里面的蒸汽換成別的氣體,會不會力量更大,跑得更快?”
蔡質思忖道:“知院說的不會是火藥吧,我之前就想過,但這怕是不容易實現。”
“不是火藥,是汽油.算了,到時候我會派人把東西給你送來。”
趙駿說道:“你可以用那個東西試一試。”
他眼里充滿了期待。
如果蔡質真的搞出汽車的話,那就出大事了。
趙駿作為歷史系其實對工科不太了解。
但托世界歷史這門課程的福,對西方歷史卻一清二楚,包括工業革命里一些發明和細節。
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前,蒸汽作為動力其實已經在西方有了一些認知。
比如1680年,牛頓曾經設想用蒸汽作為噴射動力,發明一種靠噴射行走的汽車,只是難以實施而作罷。
1670年惠更斯則異想天開,認為可以用火藥作為推動,并且發明了這種采用火藥在氣缸內燃燒膨脹推動活塞做功的機械,即“內燃機”。
因此實際上的蒸汽汽車和內燃機根本不是工業革命之后的產物,而是在工業革命之前就已經存在。
只不過受限于當時的材料,雖然有這方面的想法,卻很難實施。
直到1769年,法國人尼古拉斯·古諾才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輛蒸汽汽車,此時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之后的第九年。
可見很多時候人們缺乏的不是天馬行空的想法,而是讓想法成為現實的材料,就像蒸汽機在瓦特改良之前就有,可瓦特利用橡膠改變了關鍵性的鉛環,完美解決了密封性問題,就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
蔡質天才般的想法讓趙駿興奮。
如果他真的如歷史上的惠更斯那樣,搞出了內燃機的話,只需要把蒸汽材料替換成石油,再解決火花塞的問題,那豈不是就有汽車了?
仔細想想,當別人還在封建原始社會的時代,大宋有火車、汽車、輪船,那該是怎樣的一場降維打擊啊。
“若知院有替代蒸汽作為力量來源的東西,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蔡質說道。
“嗯,你的創新發明非常重要,朝廷很重視。”
趙駿說道:“這樣,我允許你自己組建一個研發團隊,可以找熟練的技術工人一起研發,經費由集團利潤承擔,并且也不要用這些質量較差的廢材了,用最好的鋼鐵打造,爭取早日完善這臺機器。”
“多謝知院!”
蔡質大喜過望,他折騰了一年才折騰出這個殘次品,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多方面原因。
一是他經常只能處理了公司集團的事務,閑暇時候才能過來研究。
二是研發團隊薄弱,每次都只能找一些感興趣的工人,別的工人要么上班沒空,要么下班只想休息,不愿意過來。
三是材料不過關,用的都是鋼鐵廠淘汰下來的廢材,用這種材料進行高壓操作,那自然堅持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