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這些地方有些處于河流的下游,有些干脆境內沒有主要河流,只有一些小溪支流,旱災之下,各條河流的水位大幅度下降,上游的縣肯定會把大部分水資源截取。”
趙駿皺眉道:“落在下游的地方水資源就會少很多,本來五六月份就是粟麥的收割季節,現在看來能成活幾畝就已經不容易。”
“也是多虧了知院早有防備,提前做了布置,不然現在恐怕幽燕路就是流民遍地了。”
楊畋感嘆道:“之前運到涿州的糧食已經當作賑災糧發往了各縣,各家各戶受災的情況也已經在統計,往年出災地方上餓死人的事情不少,今年怕是不會了。”
趙駿點點頭道:“嗯,有統計就行,但一定要注意,賑災的糧食必須發到災民手里,地方上若有克扣,重罪處置,決不可姑息。”
“是。”
楊畋應下,心中佩服趙駿目光遠見,早在五月初發現氣候不對,就懷疑幽燕路可能會發生旱災,提前讓人從永濟渠運糧過來,解決燃眉之急。
不然現在幽燕路恐怕要手忙腳亂了,即便朝廷很快得知消息,第一時間運糧,恐怕也有不少災民會出現餓死情況。
畢竟這個年代很多百姓家中沒有什么余糧,基本上就是種多少地吃多少糧食,甚至有的時候為了等到下一季糧食成熟,必須忍饑挨餓,省著點吃,防止糧食沒成熟之前食物吃完。
這也是為什么古代只有一日兩餐,即上午辰時一餐,下午申時一餐,這兩個時間段也被稱為食時、晡時。
“還有就是善后工作,現在朝廷也只是能管災民們一口吃食,真正長久還是要各地官府承擔起責任,能搶割多少糧食是多少,旱死的糧食就就地焚燒做肥。”
趙駿強調道:“朝廷不可能一直管著那么多災民,自己動手才能豐衣足食,這一點你們要督促好地方官府,要讓他們盡快組織起下半年的耕作,看能不能盡快恢復災后的生產。”
“是。”
楊畋與諸多官員又連連應下。
直到確定災情雖然持續,但還處于地方可控范圍之內后,趙駿才又說道:“崔嶧的事情查清楚了嗎?”
“查清楚了。”
楊告說道:“此人勾結軍中幾名將領,倒賣府庫的絹帛,還組建商隊,在邊境與遼人貿易,連火槍他們都敢賣。”
趙駿眼眸中閃爍過一縷寒光道:“以叛國罪論處,為首那幾人該殺的殺,上報大理寺和政制院吧,等政制院那邊的回執發過來,我就簽字執行。”
“是。”
楊告應下。
雖然罪證之類都已經找齊。
事情也都調查清楚。
但該走的程序還是要走。
像崔嶧這個級別,相當于后世高官大員。
地方上肯定是沒有權力審判他們。
只有政制院才能夠定奪。
走大理寺也基本上就是走個流程,盡快判決就行。
判決書下達后,要先送去政制院,幾名宰相過目,都沒什么反對意見,最后則是趙駿簽字生效。
殺一名封疆大吏,差不多就已經不需要趙禎出面,政制院就已經能全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