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套戰術古人早就有,名為雁形陣,在《孫臏兵法》中有記載。
這陣法強在兩翼機動性強,所以往往兩翼布置騎兵,中間布置步卒,并且后方還有部隊防止敵人迂回繞后,可謂是攻守兼備。
但再強的陣法肯定也存在弱點,水無常勢兵無常形,一旦陣法出現變動,比如兩翼包夾后,就勢必會出現破綻。
正常情況下,兩翼包夾把敵人全部包圍起來,那么后方自然也就沒有了威脅,肯定是不存在破綻了。
可要是敵人佯攻中路,吸引你兩翼過去包夾,再破你兩翼后方防御薄弱處,再順勢席卷中陣與后陣,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
因而行軍打仗這事,就完全不可能只按陣法來,而是要隨機應變,敵人變,你自己也得變,否則就是被動挨打。
然而事實上宋軍這次千里迢迢,補給線實在過于冗長,雖然沒有帶兩千多斤的重炮,可二百斤的小炮還是有,加上火槍列陣,即便正面與回鶻人廝殺,也必然大敗。
不過狄青野心不止于擊潰回鶻人。
因為正面進攻,槍炮一響,最多也就擊潰中陣的回鶻士兵,兩翼和后陣的人一看這情況,那勢必是連滾帶爬直接一窩蜂跑掉。
斬獲和戰功就會少了許多。
但如果佯攻吸引敵人兩翼來夾,那么兩翼必然跑不掉,甚至可能還會連累想來救的后陣。
到時候說不好就可能是會讓回鶻人全軍覆沒了。
所以簡單來說,就是狄青不想直接莽過去把回鶻人打敗,而是想擴大戰果,給予回鶻一個深刻的教訓,讓他們知道西域這片地方誰才是主人。
“相公,我愿為誘餌!”
賈逵說道。
“好。”
狄青召集幾名將領,指著遠方道:“賈逵領八千人入陣,王士允領五千人佯攻敵人左翼,孫光義領五千人佯攻敵人右翼,分三路并進至他們陣中,等他們入陣之后,你們就立即改為圓陣,以三段式向敵人!”
這個戰術其實就是三叉戟,屬于正常迎擊雁形陣的陣法,在《孫臏兵法》當中為鉤形陣的一個變種。
因為雁形陣兩翼往往是騎兵,中間是步卒加弓弩,所以一旦中間弓弩齊射步兵橫推,兩翼再包抄過來,就能對敵人實施有效打擊。
比如亞歷山大進攻印度時期,與印度國王波拉斯率領的軍隊爆發的海達斯佩斯河之戰,就是采用的這套戰術。
因此面對雁形陣,要想迎擊就要架住敵人的兩翼包抄,中間突破加迂回繞后才能取得效果。
狄青顯然是佯裝正常應對。
但正常應對需要的是雙方軍隊戰斗力和人數相差不大,甚至要優于敵人的情況才能實現。
如果人少戰斗力差,這樣應對無異于是把所有的軍隊被敵人包圍。
很快,宋軍這邊就完成了變陣,賈逵呼喝一聲,本部號角發出悠揚的長鳴,八千騎士就跟在了他的身后,如一柄利箭一樣直插敵人心腹。
左右兩側的秦鳳路副部署王士允以及秦鳳路兵馬鈐轄孫光義各自率領五千人直沖敵人兩翼。
遠處山坡上回鶻大將阿拔悉密見此情形,大喜道:“陛下,宋人愚蠢,居然以少擊多,此時正好以逸待勞,等他們沖陣之時,包夾消滅他們。”
“很好,就這么辦。”
阿啟伏羅滿意地點點頭,顯然在他眼中,宋軍已經是甕中之鱉。
很快雙方距離越來越近,即將進入回鶻人弓弩范圍的時候,宋軍卻在距離兩里之外減緩速度,最終停在了一里之外。
雙方一時陷入沉默,至此宋軍已經進入了包圍圈。
然而宋軍卻不繼續進攻了,這讓原本打算以逸待勞,等宋軍沖擊過程中先放弓弩射擊,再下令全軍沖殺的阿拔悉密很是失望。
不過想來宋軍還沒有愚蠢到用騎兵向高處緩坡沖擊的地步,現在這種情況倒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