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物價方面值得稱道,除了汴梁、杭州、成都等經濟發達的城市市中心房價太高了點以外。
其余生活方面的物價十分低廉,甚至可以說是近乎谷賤傷農。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米價。
在汴梁鬧市一個殺雞人,殺魚人,每天能賺大概200-300文左右,刨除掉休息日,一個月大概在6-9貫之間。
而米價這些年卻一直維持在200文左右一石,也就是200文能買到約60公斤大米。
基本上干一天活,一家五口兩個月的口糧都足夠了。
其余汴梁紡織廠的女工工資約一個月6.1貫,鋼鐵廠男工的工資約9.4貫。
甚至就連縣城維持治安的衙役吏員工資都在5貫左右,陜西負責運輸物資去西域的民夫一個月是8貫上下。
生活用品當中鹽價和米價都非常低廉,只有油價略貴,但隨著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壓榨植物油的大量出現,也慢慢讓油價下降。
畢竟宋代就已經出現了這種壓榨油,有專門的壓榨油工具。
而蒸汽機的出現,讓它的效率更高,壓出來的油脂更多,市場上的植物油變多了,價格自然也就慢慢降了下來。
只能說,這是大宋百姓最好的時代。
相對應的。
卻又是房價暴漲的時代。
到慶歷十二年的時候,汴梁內城一所三百平的普通民宅,價格能飆升到三萬貫,幾乎是一百平一萬貫。
以一貫約770文來算,那就是內城每平米差不多就要77000文,按購買力折算,基本上就相當于每平米四萬多塊錢了。
而且這還是內城靠近外城的房子,如果是內城靠近皇城的房子就更貴。
像當初趙禎為趙駿買的那套房子,兩千平才花了一萬多貫,放到現在的話,由于靠近皇城,相當于北京二環內,價值最少得三十萬貫往上走。
外城稍微好點,但也好不到哪里去,還是一套三百平普通民宅,地段不好,處于外城邊緣,賣個七八千貫是輕輕松松的事情。
換一個鋼鐵廠男工,得不吃不喝七八年才能在外城邊緣攢下一套。至于內城的房子就別想了,除了以前汴梁的原住民以外,就只有特別有錢的大商人才能買得起。
所以很多官員都沒有屬于自己的一套房子,哪怕工資依舊非常高,也只能住在朝廷搞的職工大院或者公租房里。
趙駿當初建了不少公租房,房租大概在每月3-4貫左右,看上去很貴,但對比一下內城一棟宅子動輒數十貫的租金,這個價格已經很良心。
汴梁有品級的官員數量到今年已經超過了八千余人,比景佑年間翻了一倍,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七八品以下的小官,月收入在十多貫至二十多貫之間,基本上都住公租房。
不過城外郊區新建的筒子樓房價就低廉許多。
畢竟離市中心遠,房價一般在幾百貫左右,租金也非常便宜,幾百文的比比皆是。
咬咬牙花幾貫錢買輛自行車,上下班也還算方便。
因此有不少人在外城買房,現在房地產商們修建的速度都快趕不上買房的速度,城外的房價也每天都是上漲趨勢。
一時間,汴梁繁華日盛。
東都外城,方圓四十余里,護龍河寬十丈,皆植楊柳,粉墻朱戶,紅袖招展。
穿城河道有四,漕運興盛,凡天下之物,皆由此入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