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國王。”
譚文學與章有為作為代表,連連應下。
于是在羅阇帝羅阇·朱羅一世的熱情招待下,一行人抵達了朱羅王國。
王國富麗堂皇,各類建筑物齊全,花草叢生,宛如仙境。
在周圍則建立了大量塔形建筑,有精美的浮雕,華麗的廟宇,上面雕刻著印度教的一些神靈。
諸多信徒在附近擁擠著參拜。
更遠的方向很多低種姓的平民從事著生產工作。
而在與國王一同接待的人群當中,一批僧侶貴族站在最前面。
后世學過高中歷史的都知道,這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
在如今的公元11世紀中葉,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印度教早就生根發芽。
這個宗教前身為婆羅門教,產生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當時我國甚至還處于商朝滅夏朝的時期。
隨后古印度千年文化當中,佛教與耆那教也漸漸誕生。
然而印度統治階級卻不斷打壓佛教和耆那教,積極推廣印度教,最終讓印度教成為如今印度半島最大宗教。
原因也很好理解。
就像儒家更適合統治階級統治一樣,印度教這套種姓制度的理論也十分適合統治階級,幫助他們維護統治。
只是區別在于東方帝國講究君權天授而不是君權神授,所以君權不受宗教束縛。
而印度和西方基本上都是君權神授。
如基督教、印度教的主教、僧侶地位遠遠高于國王,雖然只是名義上,卻也足以證明西方當時的封建思想比東方更為嚴重。
因此此時朱羅王朝以婆羅門為代表的布里哈迪斯瓦拉寺廟長老僧侶,以剎帝利為代表的國王權貴,就成為了兩大迎接大宋使節團的集團。
他們站位涇渭分明,僧侶們人少但卻站在了隊伍最前面,雙手合十,穿著簡單的僧袍,臉上露出祥和的表情。
大臣們則穿著華貴的服裝,頭上還包裹著布巾,非常嚴肅地站在一旁。
眾人進入王宮之內。
王宮里面倒是頗為繁華,但尷尬的是他們沒有桌椅,只有繩床。
并且繩床也不是誰都能坐,只有國王和僧侶能坐,形狀是個四方形有圍欄的椅子,椅子缺了一角可以坐人。
不過阇帝羅阇·朱羅一世令人準備了幾張繩床緩解了尷尬,只是坐著讓人有些不習慣而已。
外交講究對等原則。
其余人權貴大臣都站著,僧侶和國王都坐著,而大宋使節團們也坐著,這種不對等的場面說不出的怪異。
只是這是人家國家的禮儀,大家也不好說什么。
等人都坐下,侍女用金子做的器皿將各種水果擺在了他們面前的茶幾案上,還有各種咖喱、烤雞、酸奶、果汁、蜂蜜以及各種糊糊。
“尊貴的客人,這是我們王國最好的食物,國王陛下請大家不要嫌棄!”
佛蓮說道。
眾人面露難色,倒不是說那些用各種香料和蔥姜洋蔥之類弄的糊糊有多難吃,而是連筷子都沒有。
“額這怎么吃啊?”
章有為低聲問道。
“好像用手抓。”
譚文學想起了在禮部看過的一本書,記載過這邊沒有筷子,大家都用手抓,據說連他們上廁所都.
“早知道從船上帶幾雙筷子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