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不管是大宋賣不賣火器給西方世界,他們都會打仗,都會死人。
那還不如讓大宋把火器賣給他們,催動科學發展。
而這種發展并不是說西方會突飛猛進。
他們沒有接受大宋的科學體系教育,哪怕有火器,也只是像明清人一樣會火器的封建社會人而已。
所以仗是西方在打,真正催動的,卻是大宋的科技水平。
這是趙駿此次布好的局。
最簡單的一點就是那么多西方使者過來,看到大宋如今的強盛,勢必會希望把先進的種子帶回去。
那么軍火貿易,首先就催動了軍工體系,西方的訂單將源源不斷地用來。
其次催動的則是相關產業鏈,包括各類金屬制品、皮革紡織品、紙張書籍、鉛筆墨水等等,都將大幅度發展。
之后再輻射到其它產業。
就像霉帝在一戰時期根本就沒有參與,二戰也是后期才下場的一樣。
光靠著發戰爭財,讓霉帝一個一戰前二三流國家,一戰后躍至一流國家,二戰后更是成為全球霸主。
因而大宋官方主導基礎科學的全面發展是國家在推動產業鏈的形成,而西方的大戰將會成為這一系列的催化劑,加快它的進度。
按照趙駿的估算,他認為只要這樣對基礎科學進行針對性地推動,原本需要一百多年才能完善的基礎科學,或許在五十年內,快的話三十年左右就能完成。
現在的形勢就是最好的時候,前面的十多年,整體的吏治建設、經濟建設、產業布局都已經做好。
就像用材料搭建一個人體模型一樣,骨頭和血肉構建完成,剩下的就是完善各類內臟、皮膚組織,精修五官和體魄,如此這個模型才能算是完整。
眼下的大宋就屬于骨架搭好的階段,之后就是擴展的時候。
很快時光飛逝。
眨眼間就來到了年底。
慶歷十二年十二月初,經歷了三個多月的海上顛簸,使節團總算是抵達了廣州。
消息傳回來,振奮人心。
十二月六日,早晨時候,武安鋼鐵廠那邊就送來了一個好消息。
下午時分,崇政殿常例會議,趙禎高坐主位,在他的書桌上,已經略顯滄桑的筆記本放在那里,旁邊就是大宋的玉璽。
“蔡質經過幾年的研發改進,終于弄出了內燃機,不容易啊。”
看著手中的劄子,趙禎十分感慨,說道:“工業這東西,果然沒那么簡單,哪怕能指明方向,有后人給予指導,亦是千難萬難。”
“蔡質把圖紙給了我,我看了一下里面的構造,說復雜也不復雜,其實就是通過燃油動力讓一個杠桿帶動連軸桿做往復沖程運動,換到春秋戰國時期,什么墨家魯班,應該都能做出來。”
趙駿說道:“它的難點在于工業進步,之前蔡質一直試圖用蒸汽做動力,但動力很差,并且潤滑油不太行,刷子也不好清理灰塵跟銹跡,能做功,但太容易壞。”
“還是漢龍你提點的好,用豬鬃做刷子,用桐樹果榨的桐油做潤滑油,再用蒸餾出來的石油當燃料推動取代了蒸汽,它才能真正實現。”
晏殊笑著說道。
趙駿也笑了起來:“這東西還真就是運氣好,以前在網上看過一篇帖子,說為什么豬鬃和桐油是國家戰略儲備資源,看完才知道它們的用途居然這么大,能夠對工業造成很大的影響,我才適當地給蔡質提了一句。不過現在的內燃機應該還只是屬于初代內燃機,隨著工業的進步,以后會越來越好。”
“那是不是意味著朕可以有汽車坐了?”
趙禎笑得合不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