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藩關系,在趙駿眼里,才是最牢固的關系。
屆時大宋為宗主國。
整個東亞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國家,都應該成為大宋的藩國。
至于印度半島、歐洲、中東、非洲,實在是太過遙遠,不需要實質控制,只要有大宋的影響力就行。
阿拔斯王朝不就向大宋正式朝貢了嗎?
在大宋的官方宣傳當中,那自然是把阿拔斯王朝納入到了自己藩國體系之內。
以此為突破口,就可以邀請其余西方國家成為大宋的藩國。
哪怕只是名義上。
到時候即便大宋無法干預西方,卻也能通過宗主國的身份,以及對外輸出工業的能力,對西方施加影響力。
如此一來,大宋經過十余年的經營發展,在東方,拳打遼國,腳踢西夏,在武力上控制了東方絕大多數國家,形成一家獨大的現狀。
包括整個東亞地區,日本、高麗、越南、大理等周邊國家進行實際控制。將來再滅了遼國,就能夠徹底掌控東亞局面。
在東南亞方面,駐軍馬六甲海峽,往南積極探索菲律賓、印尼、澳大利亞等地,加深對泰國、緬甸等地的影響,對東南亞實行間接控制。
在西方又利用自身的工業和手工制造業優勢,大力對外輸出絲綢、茶葉、瓷器、衣物、貨幣、紙張、鉛筆等等手工制造品或者工業品,換取大量原材料。
最后再通過名義上的宗主國身份以及實際上的經濟主導地位,形成對現在歐洲、中東、非洲等地的遠程遙控。
再加上目前大宋每年都在派遣船只前往美洲,向美洲移民人口,逐步對美洲實施控制。
這樣下來,可以說整個世界,絕大多數區域都將受到了大宋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宗藩關系,未來數十年,大宋將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完成了對全世界,或直接,或間接的關聯與掌握。
這就是為什么說現階段的方式更適合宗藩關系,而不是后世的聯合國的原因。
趙禎顯然認可了趙駿的戰略謀劃。
于是在這樣的策略當中,大宋朝廷將以這次慶典活動為契機,將全球國家一網打盡。
慶歷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上午各國使節團主要成員受到大宋皇帝陛下趙禎的邀請,在長慶宮舉行宴會之后,中午大家就回到了館舍。
然后不出所料的是,回到館舍之后,除了極少部分國家以外,大部分國家的使者們果然都幾乎同步地又離開館舍。
包括早上才抵達的西方使節團。
留下來的部分基本上都是越朝、大理、高麗、日本、遼朝等國,出去的基本上都是東南亞、印度半島和西方國家。
因為東亞各國差不多都被大宋給控制或者影響,在軍火以及貿易需求上要么已經與大宋談過,要么主權都捏在大宋手里,根本沒有資格談。
所以他們來就真是純粹參加活動慶典。
而東南亞、印度半島、中東、北非、歐洲這些國家就不同。
他們一是對大宋認知太少,需要迅速進行全面了解。
二是在了解了大宋經濟、軍事、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后,又要和大宋談生意。
比如軍火買賣,工業體系,教育文化等等,自然會非常忙碌。
事實上從十二月二十日到年底之前這段慶典開始的空窗期,本來就是給他們用來了解與談事情。
只是大部分國家使者還是比較務實,中午過后就開始了工作。
便在這種情況下。
才剛過晌午,神圣羅馬帝國的使者弗里德里希·奧托伯爵在翻譯以及陪同官員的帶領下,走出了使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