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一看,就看到里面赫然寫著,農業部下屬的農學院和農業大學研究所經過廣泛搜索,最終在一畝試驗田中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水稻苗。
“雜交水稻?”
趙駿睜大了眼睛。
范仲淹笑道:“是啊,也是農業部那邊剛送過來,被我碰見了。”
“太好了。”
趙駿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水稻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雌雄同花,可以自己給自己授粉產稻。
但長期自花授粉的結果就是降低種植品種的抗病性、耐旱性等優良特性,導致產量大幅度減少。
這就跟近親結婚是一個道理,會讓后代畸形的概率大大增加。
如果想要完成雜交,就必須找到一株能夠遺傳給下一代的雄性不育水稻,然后與其它水稻授粉,完成雜交。
雜交出來的水稻遺傳大量優點,產量也會更高,所以這就是為什么雜交水稻具備優勢的緣故。
大宋農業部也成立了十多年,這些年來一直在組建專家團隊,往遺傳學上大量研究。
雖然沒什么太大的研究成果,但至少也探究出了許多理論知識,在生物學上與科學院的生物學院一直在努力探究糧食增產的問題。
只是想要搞雜交水稻非常不容易,要想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水稻苗就難上加難,花了那么多年,才終于找到了它。
趙駿馬上做出指示道:“這確實是一個寶貴,但高中生物告訴我,雜交水稻必須要用三系法來維持,還要不斷改善口感和質量,希望農學院那邊好好利用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抓緊做研究。”
“嗯,到時候我會批條子下去。”
范仲淹點點頭,接著又從懷里取出一份公文道:“對了,去年年末定的烏溪江引水工程今年就要開工了,財政部那邊要撥款,你簽一下字。”
“老范你遲到就算了,還總是在外面拿些公文回來,就不能讓他們放在制敕司嗎?”
趙駿調笑了一句。
“我們可以等,百姓不能等啊。”
范仲淹苦笑著搖搖頭。
“烏溪江引水工程?”
趙駿接過公文掃了一眼,忽然一愣道:“是衢州那個?”
“是啊,衢州那個。”
范仲淹說道。
趙駿沉默片刻,拿起筆簽字說道:“讓他們加快工程進度吧,百姓確實不能等。”
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雖然衢州地處金衢盆地西部和錢塘江上游,有衢江穿流而過。
但這里地形特殊,每到雨季容易發生洪災,到了夏秋季節又容易發生旱災。歷史上的衢州,曾有“一年一小旱,三年一大旱”的說法。
這是個歷史老大難題,千年以來,多次旱災讓衢州百姓十分痛苦,人吃人的歷史不僅在唐代,至民國都有。
如民國三年,五月至七月大旱,稻苗自燃,民大饑,流離,掘觀音土為食。
一直到新時代挖了烏溪江引水工程才算是解決。
如今大宋各地雖然生產力豐富,可災害這種事情依舊頻發,只是生產力提高了,朝廷有抗風險的能力,災害的危害程度就小了許多。
可這并不意味著大宋一直有這樣的能力。
人越來越多,糧食會越來越不夠,現在的生產力輕松養活三四億人綽綽有余,但如果人口達到七八億呢?
所以不管是各種工程還是農業技術水平,永遠都要不斷提高,讓每一個百姓都能握住手中的飯碗。
趙駿將手中批款項的條子簽好之后,輕聲說道:“以后,中華漢人,再也不會餓肚子了。”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