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大宋如今的人口在迅速增長,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將有上千萬適齡兒童進入小學階段,到時候財政負擔會非常恐怖。
一旦放開義務教育,那就意味著要大量擴建小學,全國可能不止是幾千所,而是數萬所。
數萬所小學平均每所容納幾百名學生,至少也得配備六位以上的老師,甚至一些大型小學可能要幾十名乃至上百名老師也說不定。
全國范圍內需要數十萬名老師。
先不談目前大宋國內的師范類教育有沒有那么多老師從業,就算是有,加上各類建校設施以及持續維護資金,恐怕每年的財政預算也得數千萬貫甚至上億貫。
基本上一旦施行義務教育,那國家財政的五分之一都得投入到其中,占比達到了20%,即便是后世各個發達國家也只是個位數,太夸張了些。
因而在這方面還是需要仔細研究研究才行。
趙駿覺得眾人說得確實有道理,占比20%的教育投入也確實不太妥,即便要大力發展教育,每年投入10%就已經超過后世全球所有發達國家。
國家還有大批地方需要建設,一下子把教育拉得太高,其余建設沒有跟上,結果只會是造成大量人才沒有工作,反而浪費人力。
明白自己有些過猶不及,矯枉過正之后,趙駿就與眾人商議,最終確定了三年義務教育,并且實行五四三制。
這個制度就是五年小學,四年初中,三年高中的學制。
其中從小學一至三年級將進行義務教育,四五年紀才開始收學費以維持地方教育的財政。
如此一來,雖然還是會加大教育投資,不過不管是涉及人數還是整個體系都要少許多,并且以掃盲為主,基礎教育為輔。
等到再過些年,國力發展到了另外一個高度,那就開始把基礎教育作為主要攻堅對象,提升整個國家的教育水平,以此達到培養更多人才的目的。
當然。
整個會議內容自然不可能這么草率地決定就實施。
政制院提出這個方向,成效,沒什么問題再推廣全國,做好預算和準備工作。
真正實行起來,可能要好幾年過去。雖說慢是慢了點,但盤子太大了,很多東西牽一發而動全身,不能不謹慎些。
這亦是后世我國對于任何改革時做出的策略方針,以避免出現錯誤。
而除了教育之外,隨著物理學院對于電磁學的研究愈發加深,電力也開始廣泛應用于工業當中。
并且民間百姓也需要電力,不管是電燈還是電風扇,都可以商業化。
所以大量修建發電站就勢在必行。
包括火力發電和水力發電,都需要修工程,雇人手。光靠地方上截留的那30%的財政收入肯定是不夠的,還需要中央財政撥款。
加上其余方向以及之前制定的各項計劃。
結果就是十三年年底,基本上才剛收上來的稅款手里頭沒捂熱,就已經全部分配得差不多了。
這讓包括趙駿在內的諸多宰相都十分感慨。
錢,真是越多越不經花。
以前年收入在6000-8000萬貫左右徘徊,只要解決軍費、官員俸祿以及其余雜費就行。
現在年收入已經到5億貫了,軍費大幅度降低,官員俸祿雖然沒有大幅度降,反而因逐年增多的官員而漲到了兩千來萬貫。
可跟如今的財政收入比起來,不管是軍費還是官員俸祿已經都只是九牛一毛,總加起來不超過四千萬貫而已。
結果剩余的四億多貫,基礎建設、科研投入、創新補貼、社會保障、醫療支出、交通運輸、國營公司、海軍艦隊、農林漁業等等,到處都要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