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各樣的小道消息滿天飛。
當耶律重元到了汴梁,無意間聽到了這些消息之后,也只能長嘆一聲,在受到大宋皇帝陛下趙禎接見的時候,跪在地上,額頭貼地,向大宋獻出整個遼國疆域。
正常情況下,耶律重元作為一個亡國之君,本身就已經沒有了國家,根本沒有資格再這么做,即便做了,大宋也無法接收得了這些領土。
但那是指金國與大宋的實力相差不大的情況,現在大宋萬事俱備,只欠一個大義名分,而耶律重元就給了這個名分。
于是接下來的事情就很簡單。
趙禎大手一揮,樞密院與兵部立即行動,派了三名中將前往幽燕路統率兵馬,直搗黃龍府。
大宋強干弱枝政策下,雖然有一百多名少將,但在外駐軍每名少將只能統領五千人,加上體制不同,沒有政委的雙重領導,因此調兵手續就非常復雜。
除了樞密院、兵部和皇帝加一起的常規調兵方式以外,第二個調兵方式就是前幾年大宋頒布的《領土防御基本法》當中的一條。
也即如果遇到外敵入侵,朝廷沒法及時給出指示,當地政務主官和將領可以遵照這部法領兵抵抗外敵。
這意味著將領領兵的條件非常苛刻,以此杜絕樸卡卡的事情發生。
并且外地駐軍的將領只有少將,其余中將上將,全都在汴梁,除非遇到規格很高的戰斗,否則基本上就已經不可能再出動他們。
但顯然滅金國并不算特別高的規格,即便是滅國戰爭,也只是派三名中將,還都是為了分權,否則一個中將足矣。
很快,到了慶歷十四年一月上旬,大宋就以遼國進獻疆土,女真人擅自建國是為叛亂為名,昭告四方,正式北上出名,討伐新成立的偽政權大金。
這個理由在后世人看來覺得奇怪。
成王敗寇。
遼國被金國滅亡,那就該金國繼承遼國的疆土才對。
可在古代社會,特別是東亞儒家文化圈,講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大義名分。
女真人以前是遼國子民,現在叛亂,就是對遼國不忠。
而名義上遼國政權又是被各方承認,遼國進獻疆土,那疆域就該歸大宋,大宋便以這個名義討伐,合情合理。
當然。
實際上這就是個借口,古代叛亂的事情太多,曹丕篡漢,司馬篡魏,劉裕篡晉,唐朝也是叛亂了隋朝建立,就能夠否定他們的合法性嗎?
所以本質上其實就是誰拳頭大誰有道理,但由于四方國家現在都是大宋的藩國,要師出有名,那自然需要這樣的一個借口。
大金完顏烏古乃那邊得知這件事情自然是大驚失色,連忙再次派出使者,寫下一封誠摯的信件,表示從未想過與大宋為敵,并且建國后也愿意成為大宋的藩國。
然而還是那句話,拳頭大就有道理。現在大宋拳頭大,金國畏懼,當然做低姿態。但如果金國滅遼之后,發現宋國軟弱可欺,又怎么可能放過機會?
歷史上的北宋滅亡不就是如此?
因而大宋這邊根本就沒有搭理金國,而是幽燕路三萬大軍,再與云朔路和遼陽府各一萬多人馬互相策應,分三路齊進。
正在遼國中京大定府作威作福的完顏烏古乃經過兩日商議,最終沒有選擇硬碰硬,而是打算誘敵深入。
不得不說,他是有智慧的,就跟明朝剿滅努爾哈赤一樣,努爾哈赤沒有硬打,選擇先退兵回去,誘敵深入,然后再逐個擊破,取得了薩爾滸之戰的大捷。
可惜的是宋軍并非明軍,雖然宋軍在整體指揮上還有大問題,如三路總共有五名中將率領,沒有一名主將統一指揮戰斗,導致各自為戰。
然而缺少上層統一指揮的情況下,以一軍為單位的中級作戰單位卻裝備精良,指揮有度。基本上一名中將統領兩軍作戰,一軍由一名少將指揮,總計五萬多人,分頭協作,包圍女真。
最先北上的就是駐扎在遼陽府的兵馬,他們采取勢如破竹的打法,大軍走大路浩浩蕩蕩北上,短短數日,先攻破沈州,又馬不停蹄取了貴德,兵鋒直指黃龍府。
完顏烏古乃隨即調動大股部隊撤離原遼國腹地,隨后于通州,也就是后世遼寧四平市一帶,打算利用地形優勢,于半路截擊來犯的宋軍。
但讓完顏烏古乃崩潰的是,大軍甚至都沒有趕到埋伏點,收納的大量遼軍降卒聽說要和宋軍交戰,半路上就跑了大半,甚至有很多殺死監督的女真督戰官,紛紛四散逃跑。
畢竟女真人數量還是不如契丹人多,被俘虜之后乖乖聽話是有對女真人天然恐懼產生的盲從效應。可一旦心中對宋軍的恐懼占據上風,那對于女真人的恐懼自然就被壓倒,從而拼死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