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城學生也還有一高以及附屬的第一中學維持,學生考試并不是專門考哪所學校,而是統一聯考,考上了就去離家最近的學校讀書。
加上汴梁的主要人口并不是在城里,而是都居住在城外,因而上學路程基本上也能覆蓋到兩三公里內。
至于學校少,能不能覆蓋全汴梁五百多萬人口的問題也簡單。
這個年代想上學讀書也不是那么容易,門檻非常高,必須是那種極為頂尖的尖子生才有可能,所以倒也能應付得過去。
朝廷之后的重心就是繼續發展基礎教育,把普惠教育下沉,先多建小學,將掃盲工作放在主要位置。
等小學數量足夠多,再把初中教育提升上來,最后再大力發展高中、大學。
就像后世我國也是如此,很多60-70后基本上都是小學文化,就在于那個時期初中、高中、大學一是數量少,二是門檻非常高。
等到80后,初中和高中數量才多起來,到90后的時候,也就是千禧年后,大學才開始擴招。
不然為什么說70-90年代,即便是一個專科學校的學生,那含金量也比后世一個一本大學的文憑含量金高呢?
只是即便如此,相比于曾經的大宋,眼下的大宋卻已經是充滿了朝氣和勃勃生機,有了這些學生作為國家的基石,未來不可限量。
“看到這些孩子,朕欣慰啊。”
趙禎走下馬車,然后攙扶著曹皇后下來,笑著感慨了一句。
曹皇后亦是掃視了遠處的學生們,卻沒有表現出太高興,只是搖搖頭道:“就是昉兒跟昕兒”
“唉。”
趙禎嘆了口氣。
這個時候趙駿也走了過來道:“走吧陛下。”
在大庭廣眾當中,還是得用官方稱呼。
“嗯。”
趙禎點點頭,邁步走向了車站。
趙駿跟在身邊,曹皇后與趙禎并列站著,位于趙禎右側,他則在趙禎左側略微靠后半個身位的位置。
兩個人邊走邊聊天,他問道:“陛下,剛才看你嘆氣,是怎么了?”
“就是看到那些學生,再想起昉兒跟昕兒。”
趙禎苦笑了一聲說道:“跟你家真才實學考進去的曇兒比起來,我那兩個不成器的東西真是。”
“這很正常,不能指望兒孫個個都是天才。”
趙駿訕笑了聲。
趙昉和趙昕讀書成績都不怎么樣,還是走關系進的學校。
趙昉最近幾年稍微好點,自小有他的教導,成績雖然不突出,但努力奮進,現在終于排進了班級中下游,勉強算是個尖子生。
趙昕就逆天了,小學的時候還能排在班級前二十,上了初中就一直是倒數第一,且與倒數第二差距很大。
相比之下,趙駿基本上沒怎么教導過的趙曇,趙曇卻以全汴梁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進了汴梁高中的附屬初中。
并且進去之后,還對聯考當中汴梁排名第一的陸佃十分不服氣,于是跟他展開激烈爭奪,時常壓倒陸佃拿下第一。
要知道陸佃就是陸游的祖父,歷史上考中進士甲科當中的一甲第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