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研究來研究去沒什么好方式下手,最后還是決定先操作一下易中海收養的事情。
向陳科長學習,想到就行動,關屋門
李銘寫了一份給街道辦表揚信的草稿先是夸獎街道,再指出易中海多么多么好,幫助鄰里老人,扶助困難家庭,還深得群眾支持。
可惜易中海無兒無女,而易中海在廠里的徒弟都有一些各自原因不合適給易中海養老,希望街道幫忙解決易中海家的后顧之憂,不能讓好人沒好報。
最后提出一點淺見,國家鼓勵的領養,易中海覺悟那么高肯定會接受領養的,易中海年紀已經上來,要抓緊,希望街道跟福利院盡量安排身體健康年齡合適的。
署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熱心群眾張三。
李銘打算明天去比較遠一點還人多的地方買紙張,再換個地方買鉛筆,最后左手寫字。
李銘感覺這個計劃完美,一切就緒就等他明天的實操了。開屋門
剛好湊巧易中海下班回來了,避雨經過他家屋檐下,李銘有點小心虛的打招呼,“一大爺,回來啦。”
已經淋成落湯雞的易中海說道“小銘,你這是沒淋濕啊”
“我今天下鄉了,回來的早。”
“嗯,不跟你說了,我先回家換衣服。”
“一大爺,慢走。”
又一個鄰居經他門口回家,李銘瞄了一下閻埠貴家的屋檐下,放自行車那邊是挺干凈的,另一邊可是七零八落的堆了好多東西,怪不得大家都走他東廂房的走廊。
“小銘,這么入神,你這是在看什么風景呢”
李銘不按套路出牌,玩笑道“曉娥嫂子,我在看你呀。”
“有你這么睜著眼睛胡說的嘛。你都沒看我這個方向。”婁曉娥手里拿著傘,一腳一個水印。布鞋濕了。
“可就你先胡說的,我剛站門口一會,想著找誰家的煤爐子熱下我的晚飯。”
“我家煤爐子給你用吧,我已經吃過了。”
“那敢情好,曉娥嫂子你可是幫我解決了一個大難題。不過我沒傘吶,后院那截路可得淋雨了。”
“雨在變小,而且我手里不就是傘嗎走吧你。”
“嗯,我拿一下飯盒。”
李銘跟婁曉娥兩人一路走的都是走廊,傳統建筑就是這點好,居住經驗的總結。到后院門這邊,李銘高婁曉娥一大截,只能李銘撐傘。
傘太小了,反正李銘淋雨不淋雨都沒問題,他盡量給婁曉娥遮雨。兩人一把傘,難免磕磕碰碰的,好在就是十來米的路。
“曉娥嫂子,你這煤爐子,我先熱一下飯,再給你換煤。”
“行,你隨便弄。”婁曉娥在里間換鞋。
李銘拿過旁邊的臉盆當扇子,給煤爐子的進風口扇風。
婁曉娥收拾妥當出來笑道“小銘,你怎么用臉盆扇風,我給你拿個扇子。”
“我就隨手一拿,湊合用。”
“給你,用扇子輕松點。你這是從食堂帶的菜么”
“門口小飯館打包的,我今天天蒙蒙亮就下鄉打野豬,回到家就躺床上睡著了,醒來就是找地方熱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