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沒注意10月底就降溫到2度3度。離11月也沒多少天了,咱們也別自找苦吃,城西小院的供暖條件更好,咱們早點搬過去早點享受。”李銘還以為京城也是11月之后12月才變冷。
“那我明天先回去跟我爸媽商量一下,這院子北房里面的一堆東西是不是跟著我們一起去城西。”婁曉娥這下沒時間七想八想了。
“你們看著安排,反正城西的房間多,想怎么放都行。不過,有些大件的東西該處理的處理,一直留著也沒用,現在這形勢也沒人敢用這些東西。”李銘對這些家具嗤之以鼻。有用的是文物,那是連出土的擺放位置都是有深刻的文化含義。
實際從57年開始,政策就是越來越緊縮,年年都有韻動。有些人早已開始低調做人。
理念之爭,向來激烈。幾十年后的人可能感覺這不可理喻。國家把他們保護得太好了,不爭論一心只搞經濟。實際上理念之爭是很殘酷的,全球一直都在進行著。
“你明天有空下鄉沒有今天這樣大降溫,大棚里的溫度不知道還能有多少度。”
聊著天,兩人的位置就變了。李銘坐在凳子上,婁曉娥靠在他懷里,他摟著婁曉娥的腰,兩人一起看報紙。
“有建成建德在那邊看著,應該沒什么問題。我明天上午要去魯家山建材廠工地,下午還要回廠里開會,估計沒空下鄉。”
“還是你的主意多,在開荒的時候,就利用地形的便利挖了兩個小窯洞。建成建德可以住在那邊,晚上看溫度的時候,他們也不用從家里出發迎著寒風走一大段的夜路。”
“也不算窯洞,一半是洞一半是墻。不挖洞,我也得弄個簡易的工具房在那邊,挖洞省下了一點找磚頭建墻的麻煩事。”
“下午,你在圖書館查磚瓦生產的資料,是建材廠的建設遇到困難了嗎”婁曉娥關心道。
“上次送陳國棟科長去軋鋼廠建房工地,我看那些筒子樓的隔斷也是厚厚的實心磚,我就想查一下資料,看有沒有空心磚的生產技術。”
“還真被我查到了,竇店磚瓦廠,這個全啞洲最大的磚瓦廠,早就研制出來了。我打算讓廠里開個介紹信,派人去看一看,生產效率行不行,順便也學習一下最先進的磚瓦廠的技術與管理經驗。”
專利技術,那是什么鬼玩意
技術員全都是在企業、機關工作,專利技術自然是屬于工作的單位,單位是國家的,專利技術也就是屬于國家,屬于人民。
更何況,現今大多數的技術突破都是調動各方面的力量會戰產生的,這樣產生的新技術算給誰都不合適,還真的只能算是國家的才合情合理。
技術是國家的,是要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那肯定就要讓全國各地的工廠盡快拿去用,降低成本提高產量。技術交流技術培訓也就很常見了。
發個函過去就敢張嘴要全套的技術圖紙,臉大一點的還會要求派技術員現場支持。收到公函的單位覺得沒問題,他們得大力支持;發出公函的單位也覺得理所應當,他們是學習先進。
鑒于這樣的現實情況,李銘準備寫一篇文章,提議新增技術發明人單位榮譽稱號,以鼓勵個人、企業的技術創新。不涉及私人財產跟權利,應該沒有問題。
“你們廠的建材廠都還沒建起來,你這是還沒學會走就想著跑。”
“靈活變通嘛我們本來規劃是建輪窯,但我們同時也建土窯先燒點紅磚過冬呢。做工作肯定會遇到各種情況,就得隨機應變。”
“降溫了到處是天寒地凍,山區路面會不會結冰你路上開車得更小心一點。”
“曉得了。差不多時間了,我先回去了。”
10月31日,又是一個周日。
臨近午飯的時間,95號四合院。
下鄉勞動多時的賈張氏回城了。送她回來的還是上回的兩個小年輕,一人載賈張氏,一人載行李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