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太陽升,,呼兒嗨喲,
大清早,向陽花生產隊村頭的大喇叭就開始播放每天的開場廣播曲。
李銘的院子在村尾巴,門窗緊閉,傳過來的聲音已經比較微弱。
他是聽到一點響動就醒了。
勞累了一晚上的婁曉娥抱著他手臂還在熟睡。
李銘看了一下手表時間,七點了,東風公社的廣播時間還是挺合理的。
央廣是凌晨4點就開播,東風公社要是那個時候就開始轉播,那會要了大家的老命。
京城,這時候的日出時間可是要早上7點20多分呢。
時間還早,起床也沒事做,李銘閉眼聽廣播,沒一會就是轉播新聞。
又是喜報連連。
今年的糧食產量已經匯總出來了,總產量1億9453萬噸,相比去年的1億8750萬噸,增產703萬噸,增長375。
數據看起來還挺不錯的,實際上算一算新增人口,就知道壓力是非常巨大的。
今年新出生人數大約2700萬,去世人數大約600萬,凈增加人數差不多2100萬。
按去年人均占有265公斤糧食計算,凈增加人數2100萬就需要占有556萬噸糧食。
增產的703萬噸一扣,實際只多出來150萬噸富余,占今年總產量的077。
只要個別地方稍微發生點自然災害減產,新增人口的糧食占有量就會不夠。
而65年,725億人里,又有4億未成年人是50年之后才大量出生的,跟普通社會的平滑替換不太一樣。這4億人跟潮頭一樣,每成長一歲胃口增大一分,這就會帶來額外的一部分新增糧食需求。
也就是說,即使不新增人口,同樣的7億人口,每年對糧食的需求都是在快速增長。更何況還有巨額新增人口。
又有隨時爆發戰爭的威脅,新增糧食實際上根本不能滿足新增需求
數據里,每年人均占有糧食是有緩慢的增加幾斤,一算里面的人口構成就知曉,客觀情況不改變的話,以后會一年比一年缺糧。
化肥、農藥產量暫時看不到大規模增加的希望,而城里勞動力相對富余,鄉下勞動力相對緊缺。
城里青年下鄉去種糧食就是必然的,這是經濟問題決定的。
號召下鄉只是讓大家的顏面更好看點。
最基本的氮肥產量,67年產量1015萬噸,72年產量2444萬噸,75年產量3709萬噸,77年產量5509萬噸。
化肥、農藥產量在70年代快速增加后,農村勞動力也出現大量富余,下鄉的那些人才有了回城的基礎。
22年,南邊有個大國,人均占有糧食只有225公斤,還愛吃素,肉類人均5公斤上下我國65年人均也有4公斤肉類。
國與國之間還真是有些不大一樣。
聽著廣播,李銘迷迷糊糊要睡著的時候,婁曉娥醒了。
婁曉娥醒來就想伸手擰他,要懲罰他昨晚那些有點過分的要求。
李銘向來不會坐以待斃,主動出擊。
“你不許反擊”
“只許你動手不許我反擊,沒有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