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洋開鎖打開大殿的房門,“川省愅委會成立了。”
“按慣例寄一些書過去給他們做賀禮。你們幫我一起打包。”
簡單的事,鄭桐擼起袖子,“咱們現在就開始吧。”
張海洋樂和和道“不著急,寄了一年了還有好多沒寄出去。”
袁軍奇怪道“寄了一年了啊都是些什么書”
張海洋請了好些人幫忙給案例寫評語提升正治高度,講得理直氣壯,“去年初我們自己編印的。”
“有一些工程受力計算的公式和方法,還有一些外國人建筑施工失敗的例子,集合成了一本工程事故案例選編。”
“給咱們國內的工程指揮人員、技術人員增長見識,讓他們提前避坑,以免重走那些外國人的老路。”
鄭桐家學淵源,頗為震驚,“你還參與了工程書的編寫啊”
張海洋也不敢太吹牛,以免以后被戳破,“有好些人一起參與完成的,我只是小小的參與了下。”
鄭桐佩服道“那也很厲害了。”
“袁軍,工程書和咱們平常看的那些小冊子差別很大的,那些小冊子誰都能編,工程書一般人還真編不出來。”
聽到鄭桐給袁軍的解釋說明。
張海洋心想總算來了一個懂行的,之前朋友、同學沒有一個懂得其中的差距。
“我平常翻看的這本,你們可以先看看,要是喜歡也可以拿一本,我給你們做個登記就行。”
鄭桐接過后翻看,“這全都是國外的案例呀”
“沒錯。沒有一例國內的。”
張海洋接著解釋道“工程上犯的錯,不管國內國外都一樣,批評國外的錯漏同樣能起到警醒的作用,我們還不會犯錯誤。”
袁軍好奇道“這里能看到外國的書么”
張海洋一聽就明白是在問什么,“那些是沒有的。技術類的論文索引有好些國外的書,可以照著索引開書單讓李銘去借。”
雖然不是自己愛看的書,袁軍還是有些驚訝,“還真有啊”
張海洋有些自得的說“既然是搞創新技術的研究,那肯定是要放眼全世界,及時的了解全世界最新的技術。”
袁軍接過張海洋遞來的麻繩,“志氣挺大的。”
張海洋又找出一疊廢稿紙,用來墊在麻繩打包的轉角處,免得勒壞了書。
“現在生物研究室的維生素項目就是國外同一個水平。”
“想要盡快研究出來,肯定是要了解國外的同行研究到了什么程度,走了什么彎路,有什么進展。”
還在翻書的鄭桐插話道“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張海洋肯定道“就是這個意思。”
幾千里外。
港城。
中環聯邦大廈。
婁曉娥也正在聽取世界最新形勢的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