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他還要先忽悠好周曉白。
李銘回到保衛科開上小貨車去找周曉白。
城西的創新技術研究所。
在制藥廠上中班的周曉白和羅蕓也回來幫忙審核各個生產大隊的校舍維修計劃書。
羅蕓手里拿了一份材料,“這家生產大隊是不是得到了暗示報過來的計劃只要60塊錢,這么節儉”
張海洋否認道“我沒有把李銘的計劃說出去。也可能是他們的桌椅、校舍是比較好的吧。”
羅蕓反駁道“看了那么多材料,我也是心中有數的。按其他家的來講,維修資金應該是要100塊錢。”
周曉白插話道“你看完了給我看一下,我們要嚴格審核。”
“要是出了問題,市里文教小組的人又會來找我們的茬。”
羅蕓不以為意的說道“小銘會把他們辯駁得啞口無言的,照樣灰溜溜的從哪里來回哪里去。”
張海洋佩服道“理論這塊,我是真的服了李銘。”
“有的文章,我也能完完整整的背下來,但是過幾天就記不全了,或者背得磕磕碰碰的。”
“他倒好,拈手就來,混插著不同文章的不同段落。”
“他們廠里居然沒有讓他去參加積極分子的大會。”
周曉白心里暗自得意,微笑著解釋道“小銘把名額讓給了其他人。”
“他說他只是記性比較好,學習思想還沒有別人積極,去了也是名不副實。”
辯論,李銘是最不怕這一點的,上門來的都是找虐。
早兩年的時候,有各個主管部門的各種規定,有各種流程限制著,這筆錢不可能是由研究所來負責。
現在不一樣,已經打破了各種條條框框,各部門說的話統統不頂用。
聽喝是給主管部門面子,不聽的話主管部門也沒轍,單純的命令是沒有用的,只能靠各種協商、協調、做工作。
這筆大額資金,李科長顯然沒有給主管單位面子,他自己管著。
有時候,李銘覺得在目前的社會狀況下,他做事情更方便了許多,想一出是一出,沒有規章制度能對他加以制約。
當然,他還是一貫的謹慎作風,盡量按原有的章程來辦事,少一些扯皮的事。
他自己捐的100萬元,是沒有相應的章程規定的,所以他決定自己來監管和執行,免得又被人挪走用掉了。
財政緊張是從上到下都緊張,挪用的事情數不勝數。
比如,各個大學的天與地在這一次的協商談判里,有一條就專門提到,未發放的補助、工資及時補發。
截留的經費有一部分還在賬上,有一部分是用來制作武器防具彈藥之類的花掉了。
又比如突然冒出來的新項目,動員去鄉下的宣傳費用,包括組織開會、租用禮堂、印刷傳單、新增糧食補助等等,全都是要花錢的。
京城給的標準是按實走人數每人5毛錢計算,10萬人的話就有5萬元的宣傳費用。
預算里肯定沒有這個項目,經費必然是要從其他地方挪一挪。
越挪越亂,越理不清,最后就是一筆筆糊涂賬。
李銘緩步走到研究所的后面的大殿,“審核得怎么樣了”
周曉白抬起頭,欣喜道“你怎么來啦”
“我要去火腿腸分廠,繞路過來看看。”李銘回話的同時也朝房間里的其他幾人打著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