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超過五十億的財政結余,這肯定是曾經的天馬星區無法企及的數字。
天馬星區相對其他周邊的星區來說,確實富有,但也正因如此,承擔的帝國稅可一點都不少。像是科羅嘉,過去一年四十億的帝國稅有一半得靠人稅頂;法徹斯三星把發展度上調到3級就要死要活;飛翼星倒是不錯,但如此發達的造船業,造出來的船基本全要上交才能頂得住5級發展度的稅收
而在聯盟全面接手天馬星區所有的星球之后到如今,四年的時間過去了,不僅能夠滿足帝國稅,還能有五十億的結余,關鍵是整個星區的民眾生活水平并沒有下滑,反而是有上升的。
法徹斯三星、飛翼星、紅箭星這五個星球上的變化可能還不大,人們的生活水平沒有什么顯著改觀;但是在科羅嘉、在怒梟星、在黑箭星上,改變可就不小了。
而之所以能夠做到如此,一方面是帝國稅在四年前定下之后,十年內不會再變,而聯盟治下的星球,在這段時間內是迅速發展的。
當然了,只靠發展成果,還是做不到這一點。
最核心的緣故還是在于聯盟的體制,大幅度的減少了資本家、官僚等食利階層的存在。他們仍然存在于聯盟的體制之中,發揮著作用,但他們能夠拿到的超額利潤,已經極為減少了,轉變成了以職級獲取成果的方式。他們會比一般的勞動者更容易提升職級,但比起過去的剝削者身份而言,要少很多。
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大部分被勞動者自己所消費,這是在聯盟治下,民眾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的根本原因;其次的部分,由聯盟政府直接吃了;食利階層的收益還是有一點的,畢竟聯盟現在并沒有取締所有的民營經濟,但在總體上來說肯定是大幅度減少的。
既有發展,又消滅了中間層,聯盟對于社會中層、基層,對于生產的管理變得更為直接,雙重作用之下,帶來了這五十億的財政結余。
而這些財政結余,聯盟當然不會像是守財奴一樣存在手里。
它們的用處,在于撥款預算,用于生產再投資,占了財政預算的大部分。
而第二大部分,則用于軍費。包括擴軍和軍隊維持。
第三大部分,用于政府開支擴大。正常的政府開支不在這里頭,而是算入成本了。這里指的是開設更多政府機構所需的費用。而開設更多的機構,除了需要耗費一筆費用之外,相應的維持成本自然也會增加,不過維持費就進到成本里去了。
這三者,就是經濟建設、軍事建設、政治建設。
五十億會全部花掉,沒什么好留的。
現在花更多的錢,那是為了以后能有更多的收入。
而等到兩年后,科羅嘉開始第一次交稅了,40億免稅額度沒了,顧航希望到時候的聯盟,還能有五十億的財政結余。
這就意味著,最近兩年間,聯盟的收入結余還得再提升40億。在保證人民消費增長的情況下,聯盟得從目前1123億產值的基礎上,至少也得漲到個一千三左右,兩年得有20的經濟增速。
也不是很難。
里面潛能最大的,就是怒梟星和科羅嘉了。
顧航希望怒梟星兩年后擁有四十億人口主要靠科羅嘉轉移。有這個規模,才能更好的發揮出怒梟星往工業星球轉型的威力,同時也才能更好的發揮怒梟星造船廠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