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吧。
按照自己的節奏來。
而聯盟的節奏是什么呢?
他們轉頭開始去消化攻克下來的二十個世界去了。
這二十個世界,有窮的,但也有富裕發達的。
那些窮地方先不管,對于富裕發達的、尤其是工業
放下陸軍,平定星球地表的反抗,輔以政治手段,讓整個星球可以為我所用,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搞定了之后,就意味著可以直接從這二十個世界里汲取養分,就地解決一部分常規的補給問題。
這些世界有好幾個工業生產能力都還挺不錯的,彈藥、常規武器的損耗就不談了,哪怕是星艦上所需要耗費的資源,比如一些炮彈、星艦所需的燃料,也就是能量晶塊。
甚至,有一個行星上面還有一個大型星港搭配了個小造船廠。
不太指望這個造船廠能夠制造出來什么新船來用,但是有造船廠就意味著這顆星球在造船業方面的技術能力,還是有水平的,并且設備齊全,聯盟有很多在之前的戰斗之中出現損傷的艦船,可以在這里得到好好的維護。
與此同時,聯盟的工程船只,也在海軍的護送下,分批來到了傲爪星域。
伴隨而來的運輸艦,帶著很多軌道炮、空間站的零部件甚至是生產線。甚至,還拖來了幾個輕型、重型星堡。
星堡的長距離運動部署,是需要靠大型運輸船拖拽來進行的。
這些星堡,安置在樞紐要道的星界隧道遷躍點、安置在重點星球的軌道上。
同時,那些軌道炮,也借助一些被拿下來的、并且具備不錯的工業生產能力的當地星球,進行就地組裝并部署。
甚至那些運來的生產線,也是要直接在前線加強軍工生產能力……
聯盟大有一副好好把這二十個世界給消化掉,并且將重點區域的四個世界,進行要塞化建造的意思。
星堡拖過來、軌道炮群建設起來、遷躍點防御設施建造起來……
聯盟的態度已經非常明顯了:結硬寨打呆仗。
二十個世界先圈住,然后啃下來,消化掉,再把重點區域堡壘化,做好敵人可能會大軍壓過來的準備。
如果對手沒有這么做,那么等到完成消化之后,再往前打,再吃下幾十個世界,再消化,再堡壘化……
以最穩固的方式,以最小的代價,來逐步侵蝕。
為此,聯盟都開始扭過頭去,開始應付那兩個"肉瘤"。
倒是沒把主力派過去,還得防著怒焰艦隊呢。
去的只是"科羅嘉號"和"飛翼號"這兩艘圣杯級戰巡。
他們的任務也絕非是強攻。
沒有必要。
隔著遠遠的,帶隊開炮轟就行了。
這么打,肯定是打不下來的。超遠距離之下的轟擊,命中率堪憂,并且強度不夠在很短的時間里將敵人的星堡予以摧毀。就算是命中了幾炮,星堡也可以通過繞地飛行去到星球的背面,然后緊急減速,停留在背面的軌道上。維修的工程師大可以趁著這個時間,抓緊修復星堡的損傷。
不知道打個幾十上百年,能不能耗光、耗死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