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轉場神了啊第一次看話劇,我之前還想著,話劇舞臺怎么去處理故事的轉場。畢竟它不像是電影那樣可以通過鏡頭來表現,看了小哥剛才這一段,我愛話劇了表現力太強了”
“這短短幾步,真就走出了一眼萬年的感覺。六步,六次趕考落第,我甚至能夠感覺到每一次不中后,宋應星就失去的一分神采。炸裂,這一段真真的炸裂”
“演的太好了,曾經我三次高考失利,每次復讀時候就是這個樣子。宋應星考了六次,跨度二十多年,我要是他估計都崩潰了。”
“看過的話劇大大小小十幾場,從來沒有像剛才這一幕這樣被驚艷到。你跟我說這是大學校園話劇,你跟我說這是學生作品”
“這場話劇未來幾天還演嗎我想去蓉城現場看了”
直播間中彈幕洶涌,現場也是發出了一陣低聲的贊嘆。
現在的音樂廳里,除了校領導和參加校慶的客人,大多數都是跑過來看熱鬧的學生。
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午在科研成果展那頭看到了李有志發請帖的農學院和其他主力院系的學霸。
這些人平時不太關注學校里的新鮮事,對于李有志和同塵社也都不太熟悉。
但是通過剛才這一幕的表演,他們是真真切切的被吸引住了。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話劇,第一次接觸這種舞臺表演形式。這不同于電影鏡頭敘事,而是巧妙利用舞臺設置,演員演繹方式來呈現故事的形式,讓他們感覺到無比新鮮的同時,內心也深深的被舞臺的人物命運所牽動
再次收到一筆八千多的驚艷值,臺的李有志大為振奮。
在短暫的落幕布景后,開始了接下來的劇情
宋應星屢試不第,家中老母年高多病,多年科考也使得家境日益艱難。
兄長宋應昇去京城供職,而宋應星則是回到家中。
兄弟二人一南一北,從此天各一方。
與摯友和兄長分別的這段日子,是宋應星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但同時,也是他命運的轉機。
在家中照顧母親的同時,宋應星開始整理起多年游歷所記下的筆記,編撰那些關于農學,手工業的相關技藝。
就這樣到了崇禎年間。
在書信中得知宋應星在家中整理書稿,重拾少年時編著一本“實用之書”的夢想時,摯友和兄長欣然對宋應星發出了邀請,并給予了鼎力支持。
時隔經年,此時宋應星的摯友涂紹煃已經成為牧守一方的縣令。
在涂紹煃任職縣令的浙江桐鄉縣,宋應星實地看到了桑蠶養殖之法和絲綢制造技藝。見識到了鹽浴養蠶,人工干預淘汰弱種的民間養殖經驗。以此奠定了天工開物的乃服篇。
而此時的宋應昇,已在軍器局任職。
在兄長這里,宋應星看到了軍器局改良的火藥,得到了萬人敵等火藥兵器的制作方法,還有西洋紅夷大炮的介紹。奠定了天工開物的佳兵篇。
在兄長和摯友的資助幫扶下,宋應星不斷補充內容,數易其稿,最終定下天工開物中下三卷一十八篇篇。
全書以一百二十三幅插圖,八萬五千七百五十四字,詳細的闡述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及相關的生產組織經驗
書成之日,兄弟三人共同見證。
臺,站在二位兄長中間,目光閃動的宋應星捧起了手中的書卷。
“天覆地載,物數號萬。而事,亦因之”
“乃粒,開篇宋子曰哈哈哈,長庚兄,開篇就是宋子曰,很有你年輕時的意氣風發”
“乃粒第一,寫的是種糧食。乃服第二,寫的是做衣服。彰施第三,寫的是如何取色。淬精第四,寫的是打糧。作咸第五,寫的是制鹽。”
“甘嗜、膏液、陶埏、冶鑄、舟車、錘煅、燔石、殺青、五金、佳兵、丹青、曲蘗,珠玉”
“乃粒在前,珠玉在后,取其貴五谷而賤金玉之義。”
手捧著仿佛散發著墨香的書卷,宋應星的二位兄長,喜不自勝。
“長庚兄,恭喜伱多年的的心愿達成了”
“三弟,恭喜,你的書成了”
面對二位兄長摯友的恭賀,臺的宋應星拱起了手。
“不,是我們的書。這本書,是我們三人年少時的心愿”
鄭重向二位兄長拜謝,宋應星看向了臺下,遠方。
“為家國天下,為黎民百姓,寫一部實用之書,乃是我兄弟三人年輕時共同之心愿。不做溢美之詞,不作浮夸文章。書中要包羅先人之智慧,書中要囊括今世之技藝”
隨著宋應星朗聲說出這一番話,二位兄長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冥冥中,他們仿佛重新回到了二十余年前,第一次進京趕考時搭乘的那艘船。
想到了兄弟三人靠在甲板之,對著星空朗月放下的豪言。
“此書”
“與功名利祿,毫不相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