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端以弘揚時代精神為主題”,這個項目其實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題材可以放在現代拍都市題材,也可以直接小成本到底,深入到農村去抓個典型展現。
如果往死里壓成本不請明星的話,二百萬拍個四十五分鐘左右的片子,其實也夠用。
不過志哥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拍電影不是為了展現更好的文化,那么拍出來將毫無意義。
現在自己有這個資源,李有志不想糊弄著拍。
開玩笑,志哥現在八百萬粉絲的大網紅。一二百萬的作品,那能配得上志哥
這么想著,李有志默默地打開了自己的系統面板。
看到那孤傲的七星級難度建議任務,李有志眉頭一挑。
大場面,戰爭片,弘揚精神,網絡端發行再想到目前榮影廠的情況
在心中盤算了片刻,李有志直接在筆記本電腦建立文檔。
啪啪啪啪一通操作,不大一會兒的功夫,一個完整的劇本便呈現在了屏幕之上。
特級英雄黃繼光
這部片子,是李有志此前印象非常深的一部主旋律網絡大電影。
之所以印象深,是因為片子的內容,攝制方式,以及制作,都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層次。
要場面有場面,要內核有內核,全片的戰爭場面不多,但是每一場戰斗場面的表述,都起到了點睛之筆的作用。
用盡可量低的成本,刻畫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按照李有志的記憶,這部片子的成本大約在一千八百萬左右,總時長一個半小時。
不過這一千八百萬的成本,其實有點虛高。倒不是虛報,而是因為這部片子當時在拍攝的時候走了不少的彎路;
首先是片子制作的時候趕上了疫情,制作組花費了很大的精力找拍攝景地。然后就是那段特殊時期演員,住宿之類的成本控制不下來,而且拍攝時間拉的太長。
按照李有志的估算,以自己目前掌握的資源,七百萬左右應該是可以把這部片子制作出來的。
反復的將劇本確認了一遍,見沒有什么問題,李有志便打開網頁,將榮影廠的歷任領導資料查了一遍。
榮影廠55年成立,一共經歷了七任廠長。
第一任廠長王福德老先生已經去世,除去動蕩年代沒什么作為的兩任,就只剩下那么幾個。
這幾個廠長里,影響力最大的要數第五任廠長蘭兆曾老先生。
這位爺從62年進廠,先后擔任編劇,導演,最后干到了廠長。
一直干到了九四年才離開榮影廠,可以說他在榮影的這十幾年間,也正是榮影廠高速發展的階段,奠定了榮影廠成為八大電影制片廠地位的階段。
巧得很,這位老先生在加入榮影廠后,參與制作的第一部電影,就是1963版的黃繼光。
在94年離開榮影廠后,老爺子在榮省電影局擔任過領導崗位,退休之后還返聘成為榮省電影協會的顧問。
破費科特
用散裝英語給老爺子點了個贊,李有志直接抄起電話,打給了陳德祿。
“怎么了”
“院長,蘭兆曾您知道嘛”
“那我可太知道了啊榮影廠的第五任廠長啊”
聽到陳德祿的語氣一下子就激動了起來,李有志嘿嘿一笑。
“老爺子現在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