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昨天李有志出的道道兒,柳云暗暗的豎起了大拇指。
這小子當演員屈才了。
就憑拿捏人心的手腕兒,不往導演方向發展發展,浪費了這個天賦啊
嗶
收到來自柳云的驚艷值,12點
聽到耳旁又一聲系統輕鳴,李有志哈哈一笑。
小操作,上不了臺面,上不了臺面哈哈哈哈叉腰
作為劇本編劇,李有志和柳云一起,參考著陳瑩幾個的意見,將幾個人所飾演的角色進行一番調整。
修改的篇幅不大,主要是對角色的細節,增添了部分幾個搭配對各自角色的理解。
在劇組,改劇本其實是分為兩種情況的;
最普遍的是大牌演員非得給自己加戲,就比如某些小鮮肉,在進組的時候他自己是帶著私人編劇的。
這種情況改劇本改的是什么
是瞎幾把改
把角色人設肆意擴充,或者是增添一些利于小鮮肉形象傳播的場景。最簡單的例子;就比如按照劇情,小鮮肉和同伴遠游住店。
如果按照正常劇本也就是幾個鏡頭能說清楚的事兒,但是如果小鮮肉想要展現一下自己的柔美,可能就會給這段劇情安排幾組花瓣沐浴的鏡頭。
這種改動對于劇情的推進和人物的塑造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和提成,而且對于整個故事的流暢性來說簡直就是災難。
任何智商高于65的導演,遇見這種情況心里肯定都會罵娘。
但是另一種情況,就是演員把角色鉆進去了,然后根據自己的想法為這個角色增添一些細節。
像陳瑩和徐凱樂幾個要求的改動,就是這種。
通過根據對角色的理解,以及在心中建設的角色形象,給角色增加一些東西,來提升這個角色的可信度和特征。
這種改戲,任何一個智商高于100的導演,都會欣然應允。
為啥
這才特么是真正搞藝術創作的態度啊
片場。
“陳瑩老師,入鏡。親愛的第六場,第一鏡,尋子群聚會,失孤母親分享心路歷程,一遍,開始”
“時間長了我就發現,我這眼睛好像有特異功能。怎么說吶,就是,只要我這么一看,這條街上有多少個小孩,男孩女孩,長什么樣,是不是我兒子,我一看一個準兒”
和柳云一起站在監控器后面,看著鏡頭前陳瑩用那種很快,很果斷,但明顯精神似乎不太正常的口吻說著臺詞,李有志和和柳云相視一笑。
陳瑩飾演的這個角色,是一個很普通的失孤母親,按照劇本人物設定,這個母親常年尋找兒子已經魔怔,有點精神分裂的前兆。
角色的戲份不多,但是此時陳瑩表現出來的鏡頭質感,卻已經超越了這個角色在劇本上的構劃
那種目光中的自己給自己打雞血亢奮,似乎不斷進行自我暗示自我催眠般,介于清醒與不清醒之間的混沌,在鏡頭下表現的淋漓盡致。
有一種被撕裂的美感。
“然后我每天就一條街一條街的找,我就刷刷刷刷的看吶,哈哈”
這種自我催眠式的堅決,很快就被一種突然襲來的情緒給抵消了下去。
笑著笑著,她的眼圈就紅了起來。
“然后他們就非說我瘋了,要把我送到醫院。我自己知道我沒瘋啊,我那是裝瘋的我只有這樣,我才能堅持住,我才告訴他們我沒有放棄我一定會找到我兒子的必須的加油哈”
片場旁邊。
看著坐在鏡頭前笑著又哭著,給自己打氣催眠的陳瑩,一群在場邊觀摩的尋親家長,發出了陣陣隱忍的啜泣。
啪啪啪
抬起手給陳瑩使勁的鼓了鼓掌,柳云也抹了抹眼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