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看了一圈片場后,張南以自己的眼光,來給呂克貝松做出一個中肯的評價的話。
那么現在的呂克貝松,在拍商業片的水平上,只是個一般水平。
當然了,能在張南眼中有個一般的評價,就很不錯了。
畢竟有著后世記憶的張南,眼光還是很高的。
而且這部第五元素,才只是呂克貝松的首部商業片。
不過呂克貝松雖然在張南的眼中,只是個一般的商業導演水平。
但呂克貝松在這個稀缺商業導演的時代中,水平還是相當不錯的。
沒辦法,矮子里面挑將軍,全靠周圍人襯托。
因為這年頭的電影大環境和后世不同。
這個年代的商業電影,才剛剛興盛沒多久。
可以說整個電影行業里,拍藝術片的導演多,但商業導演非常稀缺。
導致商業片導演稀缺的這種情況發生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方面這是因為商業大片成本高昂,普通導演根本拍不起。
項目少,導演自然就少。
而另一方面的藝術片則不然。
藝術片的拍攝成本很靈活,有錢可以拍,沒錢也可以拍。
實在貧窮的劇組,直接找兩個演員,讓其把衣服一脫床上一躺。
再加些愛情啊、反思啊、人性啊等等的劇情,這藝術片也就成了只不過觀影年齡可能限制要高些,低于十八歲的不讓看。
也正是因為商業導演不夠用,所以好萊塢八大才把目光投向了藝術片導演中。
畢竟總不能把目光投向卡車司機上吧。
如同詹姆斯卡梅隆這種從卡車司機,搖身一變成大導演的人物,卡車司機這一行能出來一個,怕是出不來第二個了。
這邊張南跟著助理導演,在片場稍微逛了幾圈,大致弄明白了呂克貝松的水平后。
那邊呂克貝松也把問題處理好了,然后就急忙著來找張南了。
主演從來都是一部電影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而且張南還和其他的主演不同,他本身還是一位在商業片領域,有著巨大成功作品的導演。
這對于剛剛從藝術片,嘗試轉型到商業片領域的呂克貝松而言。
張南不光是一個主演,更是一個在商業片領域走在前方的前輩,是個可以取經的對象。
呂克貝松想要向張南學習商業片拍攝的經驗,張南也沒藏私,他同樣也想交好呂克貝松。
畢竟呂克貝松以后的導演生涯,還是挺堅挺的。
在全球導演中,呂克貝松比不上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等這些頂尖大導演,可在全球影壇中也算是一流大導演了。
的士速遞系列、暴力街區系列、颶風營救系列
不是呂克貝松制片的、就是呂克貝松編劇的、或者是呂克貝松監制的,都和呂克貝松有著分不開的關系。
這些作品不算大爆大賺,但絕對算的上佳作了,屬于挺不錯的資源。
張南手握著票房號召力的這個金手指,他自己的片約肯定是不會缺的。
但重生一回,張南的目標不光是自己做大明星、大導演,張南還想著要在全球掀起一股華流電影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