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條規章與他之前編寫的小冊子傳遍了紫荊山區,越來越多的人皈依了拜上帝會。”
“眼見紫荊山的大好形勢遠遠超出了自己的期望,洪秀全大喜過望,決定利用拜上帝教的強大力量清除異教徒。”
“洪秀全和馮云山遠赴廣西的象州,搗毀了當地香火最盛的甘王廟,隨后洪秀全下令永不準復立此廟。”
“接著洪秀全又派人把紫金山地區所有的社稷和神壇全部搗毀,宣布在當地只能信奉唯一真神,那就是皇上帝。”
嬴政與其說是老百姓相信什么拜上帝會選擇加入其中,倒不如說是走投無路的老百姓相信那渺茫的希望。
他看得很清楚,洪秀全之所以能聚攏三千名老百姓。
并不是說那些老百姓真誠的相信外來的上帝,而是那些窮苦的老百姓已經走投無路,看不到絲毫的希望。
在面臨絕望的時候,要是有人可以一絲微弱的光明,那瀕臨崩潰的老百姓仿佛看到一根救命稻草似的牢牢抓緊,而拜上帝會正是扮演了那一根救命稻草的角色。
在清朝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面臨巨額賠款時,他就已經預料到了這樣的情況。
兩千一百萬兩白銀可是一筆天文數字,平攤在老百姓身上也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原本就生活艱苦的老百姓面對清朝廷的重稅,只會徹底陷入絕望的境地。
而這個時候,橫空出世的拜上帝會對這些被逼入絕地的老百姓來說,就是唯一活下去的希望。
“1848年,武宣縣團練突襲了拜上帝教總壇,抓走了馮云山。”
“并且把他下了監獄,告他聚眾謀反,拜上帝教遭遇了創立以來最大的一場危機。”
“洪秀全返回廣東,準備向兩廣總督請愿,希望遵守允許宗教的信仰自由的許諾,請求釋放馮云山,這個想法在當時因過于天真而無法實現。”
“此時的楊秀清則機靈的多,他主張以行賄為主,組織營救馮云山。”
“楊秀清下令燒炭的教徒每賣100斤木炭,就抽一部分炭稅上繳,作為行賄營救馮云山的專款。”
“當時清朝政府已經比較腐敗,桂平知縣在收受楊秀清賄賂后,釋放了馮云山。”
“馮云山的成功營救,后來被視為太平天國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有人認為,如果不是楊秀清,此時的太平天國或許已經夭折。”
“公元1849年到1850年,越來越多走投無路的百姓加入拜上帝會。”
“人們真誠的皈依這個外來的上帝,可以為自己窮苦而絕望的人生光明和希望。”
“當時教會的所有會眾被要求變賣財產投入圣庫,人民將從圣庫領取生活用品。”
“這種原始共產主義的理想模式,對窮人無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從理論上和制度上,拜上帝會已經做好了發動革命的準備。”
“公元1850年4月3日,洪秀全在平在山穿起黃袍登基,正式就任太平天王。”
“根據天父天兄的旨意,開始發動群眾集結。”
“到11月,2萬多名信徒在楊秀清的統一指揮調動下,集結到廣西貴平縣金田地區,準備發動起義。”
“1851年1月11日,在洪秀全38歲生日這天,拜上帝教舉行了恭祝洪秀全萬壽的大典。”
“在萬壽慶典上,洪秀全正式宣布,拜上帝教起兵反清。”
“洪秀全自稱太平真主教徒,以太平天王的身份宣布建立太平天國,以本日為太平天國新開元年,組成的部隊稱為太平軍。”